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发表,为研究环境污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环境污染影响健康人力资本和农村生产要素的视角,建立了一个带有环境污染变量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型,推导出了城乡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反应函数,对环境污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环境污染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与持久性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1 世纪初,我国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大量含硫量较高且未经脱硫煤炭的燃烧,使得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在我国西南、华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酸雨区。近几年由细颗粒物(PM10和 PM2.5)引发的全国大范围雾霾更是对我国居民的公共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有研究显示,中国每年受到室外空气污染影响而过早死亡的人数有数十万,因室内空气污染降低的寿命超过了 5 年。在 2018 年全球环境指数排名中,我国的综合空气质量仅超过了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在将近 200 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倒数第四,各项污染指标都处于末尾。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我国居民的日常活动,由此也引起了政府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为了遏制环境恶化趋势、改善环境质量,“大气十条”于 2013 年应运而生:“十条”就空气污染问题提出了 35 项重点环保任务,对重点区域、城市的空气质量提出具体的改善要求,明确了全国空气污染防范与治理的总体思路。“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重点地区空气质量显著提升,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据 2018 年 NBSC 统计显示:我国 SO2、NOx和烟(粉)尘的总排放量分别为 875.4、1258.8 和 796.3 万吨,相比 2013 年,分别下降 57.17%、43.48%和37.70%,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显著。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但 2017年全国 338 个城市中尚有 64%的城市 PM2.5 年均浓度不达标,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遏制环境恶化趋势、治理环境污染难题,推动环境生态的持续向阳发展是我们需要长久的坚持。
............................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一、理论意义
环境污染、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是许多学者的重点关注问题。对于环境污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文章已有不少,但同时关注三者的文献尚不多见。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点:(1)基于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视角下,同时考察了环境污染、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分别就总体经济、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三者在环境污染冲击下的长短期反应进行了分析,丰富和完善了相关理论;(2)在研究环境污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引入了环境污染的工具变量——年降雨量和离地 2 米温度。虽然现有的关于环境污染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文献颇多,但都基本上都忽略了环境污染与收入差距的内生性问题,杨寓涵(2019)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环境污染的问题时,引入了老年抚养比和甲肝发病率作为工具变量。本文在分析环境污染物的特点后,有针对性的引入年降雨量和离地 2 米温度作为环境污染水平综合指标的工具变量,解决了相应内生性问题,同时本文也对所采用的两个工具变量的具体作用做了详细的分析。
二、实用价值
发展仍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经济的发展又依赖环境的支撑,同时居民收入的公平分配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近些年来,以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环境、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到我国公民的整体幸福感,居民收入的增长、公平分配与环境宜居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环境宜居、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均衡,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宏观经济是一个整体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环境污染与居民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密切相关。本文就空气污染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机制和实证分析,丰富了环境污染与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研究,对于环境污染治理、居民收入公平分配和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本文在环境污染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研究,从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视角下,分析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对于如何统筹环境污染治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保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收入差距
在环境污染与收入方面,Grossman 和 Kruger(1991)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他们发现了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存在“倒 U”型的关系。自此,环境污染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Panayotou(1993)提出了库兹列茨曲线假说,就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随后,众多学者纷纷对此就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宋涛(2007)等对中国人均 CO2排放量与人均 GDP 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人均 CO2排放量与人均 GDP 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呈“倒U 型”曲线关系。王敏(2015)等利用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就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模型发现所有浓度的大气污染指标都呈现出“倒 U 型”曲线关系。
随着研究的发展,近些年来环境污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综合现有对于环境污染与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献,可以根据影响效应的方向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注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文献。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些学者主张收入差距直接影响环境污染,如钟茂初(2013)等借助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人均工业 SO2、COD 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指标,分别使用静态和动态估计模型对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证实除了人均收入的影响外,城乡收入差距也能显著影响环境质量,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环境污染排放增加程度越强。李海鹏(2006)发现收入差距增大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促进 CO2的排放,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收入差距的变大而增强。潘丹(2010)等发现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有显著正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着滞后,有些学者则认为收入差距也会通过影响一些中间变量去影响环境质量。张乐才(2015)等表明收入差距不仅直接影响环境污染,还通过结构效应和经济增长间接影响环境污染。李子豪(2017)研究了收入不平等对环境污染的收入门限效应,收入不平等对环境污染的门限效应主要通过城乡、农村内部的差距产生。杨寓涵(2019)研究发现能源消耗在收入差距和环境污染的相互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收入差距通过能源消耗这一中间机制来影响环境污染;另外一类是关注环境污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献。朱金鹤(2019)等通过构建跨期经济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表明环境污染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且过大的期初收入差距,会加重环境污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即具有恶性累积的负外部效应。盛鹏飞(2017)学者认为环境污染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正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污染会进一步扩大城乡相对收入差距,期初的城乡收入差距会加重环境污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二节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经济增长
就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稳定、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两者的关系是“倒 U 型”或是正相关或是负相关还没有达成共识。
王少平(2008)等表明改革初期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产生阻滞作用。陈安平(2009)也表达了相似观点,短期看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定范围内有助于经济发展。但若收入差距加大的趋势未得到压制,长期来看,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张优智(2014)等基于 STR 模型,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尤其是在考虑城市化与金融发展的影响下,非线性特征更加显著。同时在非线性条件下,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王立勇(2013)等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率从低到高变化,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 U 型轨迹。同样的收入差距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带来的效用不同,从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随着收入差距从低到高变化,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独特的倒 U 型曲线轨迹。过低的收入差距和过高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都是不利的。
曹裕(2010)等观点鲜明的阐述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钞小静(2014)等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初始财富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制约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由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效率,较低质量的劳动力只能在传统部门从事生产,这不仅不利于传统部门自身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且也减少了进入现代部门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劳动力质量影响了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韩建雨(2011)等研究表明收入差距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社会不稳定。郑万吉(2015)等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抑制本省及周边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虽然在短期内会促进本省经济增长,但长期内对整体区域经济增长都存在阻碍作用。
图 3.1 我国废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