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汉语言文学论文格式、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在+NP”主位化研究

日期:2021年06月0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82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5181444328229 论文字数:29555 所属栏目:汉语言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汉语言文学论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主位理论,运用生成语法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及物性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探索句中“在+NP”主位化的动因条件。本章是对上文研究情况的总结,具体总结如下:(一)文章首先尝试用转换生成语法中的 X’理论分析探讨句首“在+NP”的生成。文中生成语法理论,是作为一种比较参照的办法,尝试解释句首“在+NP”的生成缘由。分析发现生成语法理论对该语法现象的解释力度很小,仅仅能够解释“在+NP”不能与副词短语一同出现在句首的原因,对于“在+NP”置于句首的动因条件无从解释。这也说明了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及物性理论探寻句中“在+NP”主位化动因条件的必要性。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结构语法利用“话题——说明”框架分析汉语信息结构,这符合汉语话题式语言事实,也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后来应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话题”与“主语”的界定与区分,情态成分、篇章成分等非实体性成分的归属与解释问题等(张伯江、方梅 2014)。故此,国内语言学家尝试利用“主位——述位”框架来解释汉语信息结构。本文正是在主位理论的指导下,选取现代汉语中“在”字结构为研究对象,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介词短语的主位化问题作出系统全面的描写与解释,以期对现代汉语主位结构研究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

遵循 Halliday(1994)的划分原则1,并结合现代汉语 SVO 的语序,不难发现现代汉语中只有位于主位位置的主语是无标记主位,其他成分都属于有标记主位,如句首介词短语便属于有标记主位。有标记主位是说话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即主位化的结果。由此可见,现代汉语中的句首介词短语便是主位化的结果,即现代汉语中存在介词短语主位化现象。不过,有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像“在”这样的介词通常出现在句首,不能看作主位化2,甚至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根本不存在介词短语主位化现象。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现代汉语状语主位化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介词短语的主位化系统研究更是几近于空白,因而将“在”字结构主位化作为选题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对汉语国际教学来说,“在”字结构一直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了解制约“在”字结构主位化的因素,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


1.2 主位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主位理论综述

语言的线条性要求话语表达呈线性排列,即说话人3在交际时必须选择一个起点。 Brown and Yule(1983)指出,言语交际每一段话语都有一个起点以展开话语,这个起点就是主位1。主位概念最早由布拉格学派 Mathesius 提出,主要研究句子用何种方式同上下文语境发生联系,后这一概念被用来研究篇章的信息结构。本节主要从发展脉络和类型研究两方面出发,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主位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

先来看主位理论的发展脉络。主位理论的发展主要围绕主位概念和研究对象。Mathesius 依实义切分法2将句子分为主位、述位和连位。其中主位是话语出发点,述位是话语核心内容,连位是连接主位和述位的过渡成分。3后来在《论句子功能观》一书中,Mathesius 给出了更为详尽的主位定义:句子的起点,在交谈双方的语境中是已知的,至少是明显的。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 Halliday 则认为,任何句子或话语从交际功能出发都可以分成主位和述位,Mathesius 分出的连位应该归入述位4。至于主位和已知信息,Halliday 指出二者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主位、述位组成主位系统,是小句成分,以说话人为衡量标准;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组成信息系统,是信息单位,以听话人为衡量标准。在论文《关于及物性及英语的主题的几点意见》(Notes on Transitivityand Theme in Englishi)中,Halliday 给主位下了定义,“信息的出发点以及句子的关注点。”Thompson(1996)继承并发展了 Halliday 的观点,认为主位总是小句的起点,作为信息的出发点,表达已知的话语信息。

..............................


第二章“在+NP”非主位化功能认知分析


2.1 “在+NP”的句法功能

赵元任(2015)指出,介宾短语可以做状语、主语、补语,介宾短语做补语仅限于“到、在、给”。朱德熙(1982)认为,所有介词结构都能做状语,少数从文言来的介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做补语,如“向、自、于、以”。吕叔湘(2002)提到,“NP+V 在 NP”中介词短语做动词的补语。朱德熙(1982)指出“坐在椅子上”口语中实际说法为“坐 de 椅子上”,只能分析为“坐 de/椅子上”,以此类推“住在家里”“送到家里”应分析为“住在/家里”“送到/家里”,“在”“到”是动词的补语,整个结构为述补结构带处所宾语。

黄伯荣、廖序东(2007)、胡裕树(1995),认为由介词引出的时间短语、处所短语位于句首做句子状语,而单纯的时间短语、处所短语位于句首做主语。赵元任(2015)以意义为标准,只承认施事、关系项能做主语,同时将句首时地名词、关涉类词语等都归为状语。朱德熙(1982)、张伯江、方梅(2014),以功能为标准,将时地词、话题成分都看作主语。这两种观点目前还难以统一,但位于存现句句首的介词短语,学者基本上都处理为主语。

可见,“在+NP”除了做状语,还可以做存现句主语。本章主要讨论“在+NP”做存现句主语的情况,做状语的情况在后面一章讨论。

“在+NP”主位化研究

................................


2.2存现宾语个体化与非主位化“在+NP”

依据 Thompson(1996)的分类依据,与主语重合的主位为无标记主位,那么位于存现句句首的“在+NP”则属于无标记主位。存现句主位是处所短语,述位由表存在、消失、出现等含义的动词带处所宾语构成,按语义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

存在句表存在状态,由“有”“是”或不及物动词带动态助词“着”后跟存在宾语构成。隐现句表出现、消失等瞬间变化,由不及物动词带动态助词“了”组合隐现宾语构成。下面分别考察“有/是+存在宾语”“Vi 着+存在宾语”“Vi(了)+隐现宾语”三种句式,观察“在+NP”做无标记主位时,存现宾语的个体化特征条件。

2.2.1个体化与“有/是+存在宾语”

存在句宾语常由名词性短语充当,名词性短语是否能够独立做存在句宾语与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生命度(animacy)有关。有无生命是名词的重要语义特征,用生命度表示。学者一致认为生命度是一个典型范畴,从第一人称“我”到“无生命名词”构成一个连续统: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指人专有名词>指人普通名词>有生动物名词>无生名词。生命度高的名词短语可直接做存在句宾语,生命度低甚至无生的名词短语,则需带修饰性充当存在句宾语,这一点可以从下面例句看出。

及物性与“在+NP+VtP”

....................................


第三章 非主位化“在+NP”功能认知分析...................19

3.1 “在+NP”的句法功能.................................19

3.2 存现宾语个体化与非主位化“在+NP” .......................20

第四章 主位化“在+NP”功能认知分析................... 25

4.1 在+NP”主位化的界定................................25

4.2 时体与“在+NP+ViP” ................................26

第五章 结语................................47


第四章 “在+NP”主位化功能认知分析

4.1 “在+NP”主位化的界定

在绪论部分提到,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于主位化的外延存有不同看法。本节主要看看汉语中特有的标记主位——后置主位,是否涉及主位的重新选择,我们要不要将其纳入主位化范畴?

后置主位“主位化是特意赋予主位一定的注意价值的一种语言现象,具体是对句子的表层结构进行调整,把原来不处于主位地位的某些词语或短语故意安排在主位上”(徐盛桓 1983)。尽管张伯江、方梅(2014)所讨论的后置主位,也是对句子的表层结构的调整,但并非所有的后置主位都为有标记主位。有些后置主位只是将主位移动到句末,并不改变句子原有的主位结构。这一点还原张伯江、方梅(2014)中的后置主位例句就可以看出。

(54)够累的,一天老得站着。→一天老得站着/够累的。

(55)我就是这么表现的,我认为。→我认为 我/就是这么表现的。

(56)不饿也得吃,为了工作。→为了工作,/不饿也得吃。

(57)什么呀,他们那两个条件 都是?→他们那两个条件 都是/什么呀?

对比上面各组例句,可以看出划下划线的成分没有发生变化。换言之,主位后置并不会改变句子主位。故此,我们觉得张伯江、方梅(2014)讨论的后置主位是一种特殊的主位现象,后置主位不一定重新选择主位,不能将后置主位一概归入主位化。

综上,本文所研究的“在+NP”主位化,仅包含“在+NP”从句中状语位置前移至句首做主位的情况。

..................................


第五章 结语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主位理论,运用生成语法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及物性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探索句中“在+NP”主位化的动因条件。本章是对上文研究情况的总结,具体总结如下:

(一)文章首先尝试用转换生成语法中的 X’理论分析探讨句首“在+NP”的生成。文中生成语法理论,是作为一种比较参照的办法,尝试解释句首“在+NP”的生成缘由。分析发现生成语法理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