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跨部门协同理论
(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四)资源依赖理论
三、分析框架:一个结构和过程的分析框架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结构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过程
(三)结构与过程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历史发展的结构层面
(一)空间结构:从封闭式治理走向开放式治理
(二)组织结构:从党社一体化走向“一核多元”
(三)制度结构:从非正式制度走向正式制度为主、非正式制度为辅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历史发展的过程层面
(一)从指令式治理走向协商治理
(二)从政党全能型治理到党建引领型治理
(三)从管理式治理到服务式治理
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历史发展的“体用”机制
(一)常规机制为体:党政的科层化运作
(二)辅助机制为用:小组机制、外包机制、竞赛机制、项目机制、运动式治理机制
第三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的意义、逻辑及类型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再生产
(二)有助于克服社区治理的碎片化
(三)有助于应对棘手问题的复杂性
(四)有助于提高部门能力的进阶性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逻辑
(一)政党整合的逻辑: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二)社会吸纳的逻辑: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三)空间再造的逻辑:再造新的治理单元
(四)技术支撑的逻辑:运用各种治理技术作为辅助
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类型
第四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分析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分析:结构层面
(一)权力配置的行政化:行政主导下的治理错位
(二)空间设定的管控性:刚性空间下的弹性不足
(三)组织体系的碎片化:条块分割下的合力不足
(四)制度建设的滞后性:治理情境下的规范不足
(五)治理环境的不适应:治理调适下的相对滞后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分析:过程层面
(一)治理重心下移过程中的责任转移
(二)社区协商议事过程中的保障不足
(三)府际行政发包过程中的基层失范
(四)外包服务探索过程中的行政主导
(五)治理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流于形式
第五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案例分析
一、研究设计:案例选择与资料来源
(一)案例选择:北京、上海、杭州
(二)资料来源:实地调研与网络搜集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典型案例
(一)案例一:北京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二)案例二:上海的“基本单元管理”
(三)案例三:杭州的“上城经验”
三、案例总结: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经验启示
(一)党建引领
(二)政府负责
(三)社会协同
(四)技术支撑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结构层面
(一)优化权力配置,推动城市社区赋权增能
(二)推动空间治理,提高城市社区治理弹性
(三)弥补组织缝隙,探索条块协同保障机制
(四)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治理体系规范运作
(五)保持治理调适,适应动态化的治理环境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过程层面
(一)厘清纵向行政链条的责任分配
(二)保障社区协商议事的规范开展
(三)加强府际行政发包的过程规制
(四)优化外包服务中的政企社合作
(五)推动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融合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再思考
一、结论: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解释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
二、进一步讨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再思考
(一)认真对待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理论研究
(二)认真对待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范文五:制度的理性维度及其管理价值研究
本文意欲揭示制度内蕴的不同理性维度的内容与形式、功能与特征,立足制度的理性思想史,审思制度在不同管理时期呈现的理性样态、偏好与诉求,深度挖掘制度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维度在管理实践中的积极价值,概要梳理两者在管理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偏失。它试图超越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制度的一元理性维度,探索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的制度结构的二元理性解释模式,并在管理视界中展望制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方式和应然之态。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主要创新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制度的理性问题解析
第一节 制度的理性概念界定
一、制度
二、理性
三、制度的理性
第二节 多角度审视制度的理性
一、制度的理性的性质
二、制度的理性的作用
三、制度的理性的维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制度的理性维度表达形式
第一节 制度的工具理性
一、制度的工具理性的含义与规定性
二、制度的工具理性的基本特征
三、审思制度的工具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