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拥有庞大的公共部门从业人员队伍,他们是当前中国社会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激励和管理这支队伍是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提高公共服务职能的焦点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公共部门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增进公共部门工作效率,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最早始于国外。20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领域普遍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倒逼政府管理开始进行变更,从传统的、官僚主导的、弹性较小的行政模式,转向新兴的、市场导向的、具有较大弹性的服务倾向管理模式。公共管理的这股改革浪潮被称为“新公共管理”。罗伯特在《公共管理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指出“微观管理问题;动机问题;公共绩效的计量问题”是当今公共管理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三大主题①。由此可见,本文所要研究的公共服务动机问题俨然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关键内容之一。
一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而这也对广大公务员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我国拥有积极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他们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加强对我国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和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有着十分必要且关键的作用,同时,这些研究也将为今后加强我国公务员的激励和培训起着十分有益的参考作用,从而促使公务员提高公共服务动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现状
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成果也不多。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公共服务动机”为关键词,以“篇名”为检索条件,只搜到了 83 篇文献,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具体如下图所示: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公共服务动机的类型”以及“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方法”等的研究,而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应用性研究”较少。主要研究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1 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
关于公共服务动机,比较经典的定义是佩里和怀斯(1990)给出的,他们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个人对主要或仅仅基于公共机构和组织的动机而作出回应的一种个人倾向”。
布鲁尔和赛尔登(1998)从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普遍性的角度给出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定义,他们认为,公共服务动机不仅仅存在于公共部门,公共服务动机是“引导个人做出有意义的公共服务(公众、团体和社会服务)的动力”。
瑞尼和斯坦伯尔(1999)经过研究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种服务于团体、地方、国家或全人类利益的利他主义动机”。
.........................
2 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特征及其测量
2.1 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
2.1.1 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
1990 年,美国学者佩里和怀斯在《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但学者们普遍赞成首个开始直接研究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是瑞尼(1982)。瑞尼通过比较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管理者的动机来研究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他发现相对于私人部门管理者的服务动机而言,公共部门管理者的公共服务动机分值要高一些,同时瑞尼也指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个普遍的概念,而不只存在于公共部门。
在《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一文中,佩里和怀斯提出,公共服务动机是人们渴望消除或满足的一种“心理匮乏或需求”,他们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种“个人受主要或完全基于公共制度与组织的动机所驱使的倾向”①。此后,学者们也纷纷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定义。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为一个社区、一个州、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利益服务的一般利他性动机”②;而弗雷德里克森和哈特(Frederickson and Hart,1985)则把它界定为一种“仁慈的爱国主义”①;范登毕等人把公共服务动机理解为“超越了个人自利和组织利益的信念,价值和态度”②。由上述定义可看出,学者们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公共服务动机是利他性的动机。
理性动机是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动机,常见的理性动机主要有:(1)积极参与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2)对某个公共项目的个人认同;(3)对特殊利益的渴望等等。例如每年两会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自己的议案、制定公共政策时,就是基于他们的理性动机之上的。
.............................
2.2 公共服务动机的特征
2.2.1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普遍性
公共服务动机的普遍性主要是指它不仅存在于公共部门,同时在第三部门以及企业单位也存在。公共服务动机并不是以公共部门为依托的,它是一种服务价值取向,是与公共服务行为相联系的动机,与公共部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很容易把公共服务动机理解成公共部门中的公务人员的个人动机,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共服务于公共部门之间存在较大重叠,而公共部门的关键职能也是提供公共负服务。然而现实生活中,公共服务并非完全由公共部门提供,第三部门甚至是私营部门也会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因此,并非只有公共部门的公务人员才能提供公共服务,私营部门的职员也可以参与公共服务。因此,“公共服务动机具有超越公共部门的普遍性”①。
2.2.2公共服务动机具有内在性
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在性指的是公共服务动机是一种内在动机。内在动机主要是指组织个体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自身获得的心理满足,比如完成了某一项具体工作之后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内在动机是相对于外在动机而言的,外在动机主要是在外在影响下产生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某些激励而催生的心理动,比如薪酬福利、晋升机会、社会地位和个人声望等等。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动机水平越高的个体,其追求更多的是内在报酬,而不是外在的诱因。克鲁逊主张“公共服务动机与内在报酬正相关,而与外在报酬负相关,认为对外在报酬的强调会削弱内在动机”。
.......................
3 调查量表的选取与研究假设 ...................17
3.1 调查量表的构建 ..............17
3.1.1 公共服务动机测量量表的构建 ...............17
3.1.2 工作满意度量表的构建 ........................18
4 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关系调查分析 ...................22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22
4.2调查量表的信度效度验证............22
5 公共服务动机的提升机制研究 .......................38
5.1 研究结果与分析 .........................38
5.1.1 个体属性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差异性分析 ..................38
5 公共服务动机的提升机制研究
5.1 研究结果与分析
前文中,个体属性与公共服务动机、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性已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了检验和讨论。同时也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相互间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探讨。
5.1.1 个体属性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差异性分析
在性别属性中,女性在公共服务动机各个维度的均值高于男性,同时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吸引力、同情心两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整体而言,女性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比男性高。在年龄属性上,各年龄段的公共服务动机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基本上呈现出年龄越大公共服务动机水平越强的趋势。在工作年限属性中,工作年限与公共服务动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工作年限并不是影响公共服务动机的主要因素。学历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不能以学历高低来评判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行政级别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局级受访者的总体公共服务动机水平最高。年薪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 1-10 万、10-20 万、20-30万的年薪水平上,基本呈现年薪越高公共服务动机水平越高的趋势,但调查发现,年薪最高的受访者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却是最低的,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
6 结语
近年来,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对象也呈现多元化,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总的来说,公共服务动机依然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相关理论还不完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指导实践是很有意义的。国内学者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真正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尚在建构中,公共服务动机的应用性研究成果还不多,可供借鉴的研究经验也比较少。但不得不说的是,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公共服务动机的复杂性和适配性,使得学者们对其内涵、特征、测量方法等都莫衷一是,甚至不同的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便真正建立一套能为较多学者承认的系统研究方法和理论。
本文在佩里及其他学者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