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教育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初中生自我决定动机的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

日期:2018年02月1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78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802042028509535 论文字数:34715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引 言

中国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在学生的教育模式以及激励方式上,存在许多不好的地方,备受国人瞩目。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动机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人员以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也在不断探索并实践新的方法,但这些努力至今还没有大的成效。人类活动的直接驱动力就是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样,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的是还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教育心理学中,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如为考试或升学而学)与内部动机(如为求知或兴趣而学),我国顽固的应试教育倾向导致即便是有一定学习动机的学生,其学习动力更多地是来自外部动机,而内部学习动机普遍不足。自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针对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教育界大力倡导由内部动机激发的自主性学习,想方设法的转变目前“要我学”的状况,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态度。广大教师在此方面做出了各种实践上的尝试,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理论性及应用性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成效,但不能否认,现在的状况离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还是有很大的距离,还需广大教师及学者们做进一步的探究。美国心理学家 Deci Edward L.和 Ryan Richard M.等人在 1980 年代首先提出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关于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1]。心理学家们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已经慢慢的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动机的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管理、教育、咨询和实践等等各类领域中被广泛应用。该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并且较深入又细致地探讨了动机从无到有,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的机制,对于我们探索学习动机问题、尤其是探索源于内部动机的自主性学习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启发和指导价值[20]。自我决定程度高的学生相对程度低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乐趣,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力,学习意识也更强,注意力更加集中,有更加高的自我价值感,在学习上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因此,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动机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对中国的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学习动机问题已成为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首要课题,正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力量之源,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持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从古至今一直没有中断。在教育部的推动下,改变学习方式,促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是怎样的呢?有一项在宁波市进行的关于数学自主学习(2003)的研究,该研究结果是这样的: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学习的动机却有下降的趋势,小学生中有76%的学生持有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初中生中有 43.3%的学生表示对数学有兴趣,而高中生的比例竟然下降到了 23.4%。有研究者在北京市也做了一项对中小学生的调查,调查的结果与宁波市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另外还有一项在陕西省的农村地区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长呈升高的发展状态,而且在性别变量的比较中,男生的学习动机比女生要低。此外,以上海市的 6 所中学的学生为对象,研究化学学习动机的特点,在调查数据中发现,在化学学习动机上年级差异不明显。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地点、经济乃至研究本身的因素例如调查方法,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倡导变革,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改革方向提倡的是发展学生自主性,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只有强调给予学生自主性支持,满足他们的能力需要、自主需要和归属需要,这样才能促进和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发展。
.........

1 文献综述

1.1 理论研究
操作行为主义在 20 世纪 70 年代时是当时心理学界的主流,内在动机也在那时开始被一些学者关注(Deci,1971,1972a,1972b;Kruglanski,Friedman,& Zeevi,1971;Lepper,Greene,&Nisbett,1973)。个体采取行动只是由于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是由于外在的强化条件所致,这样就是内在动机驱动所致。White(1959)认为,人们做某件事只是因为这件事能够让个体感到自己有能力,Deci(1975)有不同的观点,个体为了满足能力需要和自我决定的需要而从事的活动是由个体的内在动机驱动的。从此时开始,如何定义内在动机,Deci 和 Ryan 和其他一些心理学家们开始了概念界定的研究。研究进行了大约十年左右,直到 80 年代时,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 DeciEdward L.和 Ryan Richard M.等心理学家一起提出。这个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是自我决定的潜力。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心理发展的内在潜力。自我决定是个体自己做选择的那种经验,是在充分认识到自我需要并进行选择的基础上,然后个人自由的做出行为[23]。”直到今天,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关于动机的理论体系已经慢慢形成,这套体系在咨询、管理、教育等各类实践领域被广泛应用。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roy)、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theory) 、 有 机 整 合 理 论 (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 、 基 本 心 理 需 要 理 论(Basicpsychological needtheory) 是该理论的四个分支。

1.1.1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这个理论关注的是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基本心理需要的关联。自我决定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体,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的发展要求,这是一种独特的心理需求,并且可以跨文化背景广阔存在。自我决定理论在有关个体内在动机的研究,以及个体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能力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具有先天性,它被认为是内部驱动行为的倾向,它激发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发展和社会发展 (Elkind,1971;White,1959)。如果人们不能够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他们不能继承技能,那么他们将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而且在一个特定区域他们将无法满足不同的文化。个体能够满足需要,追求跨情境与环境机交互的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倾向,这种需要变得更加专业和频繁。事实上,这种行为往往会有助于刺激个人的适应能力,促进组织能力,并能开发个体的合作能力。归属需要具有广泛性、深层的社会性的特征。和谐是群体的共同追求,不仅仅是人类群体的追求,但人类的追求方式有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而这种方式在发生变化,但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基本特点却没有改变。自主需要是自我决定理论再三强调,并一直关注的,自主需要在人类群体中最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所有生物种群都有对整合倾向的追求,人类也不例外(Jacob,1973)。自主性作为人性化的特点,从追求一体化趋势的衍生到自律是追求的目标。自我决定理论指出自主是个体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整,这种重组和调整对个体以更好的的状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帮助。Maturana 和 Varela(1992)认为,自主的个人行为表现在一个更适应的自由行为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此外,个人的自主行为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已经具备了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更有效的自我管理的能力。从总体上来说,自主性有利于个体的适应性发展,它基于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有效监督的基础上,跨情境发展是明显的特征。
........

1.2 实证研究
关于自我决定的实验研究非常繁多。研究者首先模拟一个场景或者在一个真实场景中,通过掌控一个或几个变量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新的结论[34]。心理学家 MireilleJoussemet、 Richard Koestner 等人在 2004 年作了一项实验室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小学生,研究的内容是外在的强化物和个体的自主支持是否会对个体的内在动机水平产生干扰。通过有奖励组和无奖励组、自主场景组和控制场景组,研究者使用的是 2×2 的实验组对比。 把情感体验、行为持久性及对任务价值的评价作为所测定的参数,通过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让学生完成注意力测试。研究结果显示,自主变量与奖励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明显,我们还在研究中发现,让学生在实验场景中感到愉快的是个体感受到的自主支持,并且在内部动力方面对参加实验的对象有推动力。JokeSimons、 Willy Lens 和 Maarten Vansteenkist(2004)把 200 名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主情境相对控制情境为一组变量,内部目标的设置相对外部目标的设置作为一组参数,采用 2×2 的实验对比,探索制订内部目标与否、自主支持与否,是否会对个体的认知、行为以及意志等产生一定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要求参加实验的学生通读一篇文章,文章内容和废品回收再利用有关,把认知加工方式包括深层加工、表面加工、对材料有关问题的答案、对是否接受再一次参与实验的选择作为考察的对象。在实验的过程中,全部通过书面指导语来进行。结果表明发现,内在目标对应外在目标、自主支持情境对应控制情境两个变量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并且两个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非常明显,也就是说当对象在自主支持的场景中,并且具有内在目标时,个体能够更加主动地、更加出色地完成任务。除此之外,该研究还分析了学生的动机对哪些因素会产生两者之间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动机对任务类型、场景特点和个体行为表现的载体作用十分明显[13]。在研究中发现,在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探索欲以及鼓励学生迎接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