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一直以来都希望社会能够公平、公正,为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其中教育改革更是常抓不懈。而教育公平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城乡义务教育严重不平衡的当今社会,实现“教育均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公平社会的重要内容。浙江虽然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起点和标准都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教育均衡上同样面临很多的挑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同样面临着城乡不均、校际不均等多方面的问题。为此浙江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一直没有停下脚步,通过不断地改革和探索,使我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 2015 年 6 月中旬,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检查了浙江省 2015 年申报的 15 个县(市、区),另外还在之前两年已经通过督导评估认定的 75 个县(市、区)中,抽取 12 个进行了复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兵分 10 路,走进了 27 个县(市、区)的广大农村,仔细评估了相关政府部门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均衡发展所做的工作。评估期间,检查组检查了各类学校共计 282 所,认真记录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提出的各类问题和要求。同时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情况,深入分析了各级部门工作实效。通过检查,督导组认为浙江省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有大量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用实际行动推动了全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督导组确认了我省全部县(市、区)都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并且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最终,全省 90 个县(市、区)都被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这意味着浙江省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庭,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家庭的规模等,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曼等人对这方面进行了十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科尔曼等人收集了美国 64.5 万名学生的相关数据,内容涵盖这些学生的家庭孩子数、教育投入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数学能力、科学常识测试等级等诸多方面。他们的研究报告《教育机会的平等》的主要内容包括: 白人学生的成绩高于少数民族裔学生(亚裔美国人除外)的成绩,而且这种领先优势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加强。除亚裔外,少数民族学生比白人学生对他们能够影响他们自己的环境和未来更缺乏信心2。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成绩较差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家庭因素,比如家庭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家庭结构不健全等。因为 50%以上的学生成绩的差异与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经济因素最为密切,所以可以说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主要原因。到了 20 世纪 60、70 年代,家庭背景更多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文化内涵、家庭大小等来体现。社会经济地位主要指父母的工资、学历和工作性质。凯斯琳(Kiesling)深入研究了美国纽约 97 个地区的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的相关情况,也验证了父母工作越好、收入越高,则孩子的数学成绩也越好。反之,父母工作越差、收入越低,则孩子的数学成绩也越差。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不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入地受到它的影响。爱特维尔(Iattewell)和柏特尔(Battle )在收集和整理了1988 年美国全国教育纵向研究的相关内容(TELS : 88)后得出结论:当家庭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及社会发展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家庭电脑与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呈现较好的相关性。但是,家庭收入低的孩子从电脑中得到的成绩收益比家庭收入高的孩子要小。女生在成绩上的收益小于男生,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成绩收益更是明显小于白种人3。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发达国家开始涉及各类资本(包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研究。考尔曼用 7 个指标来测量社会资本:在家父母的数量;兄弟姐妹的数量;母亲在外工作;与孩子谈论孩子的事情;父母对孩子上大学的兴趣;住所搬迁的次数;参加教堂的活动。Wossmann 在本世纪初研究了家庭背景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主要研究数据来自亚洲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泰国、日本等,数据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其孩子的成绩有显著的正影响,并且这种正影响在新加坡最为显著4。
.........
2 家庭因素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与工具
本次调查选择本人任教的农村初级中学定海区小沙中学作为调查对象。小沙中学七、八、九年级学生总数 149 人,调查由笔者逐班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49 份,收回有效问卷 146 份,有效率97.98%,具体人数分布见图 2.1:参照上学期期末考试总分,把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分成优秀、良好、中等、一般、较差五级。因为我校为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优秀以统计的全区前 20%为依据,优秀人数较少。较差以统计的全区后 20%为依据,人数较多。本次调查的调查工具主要是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学生展开,问卷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涉及户籍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的绩影响);家庭结构对学生学业成的绩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的绩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等方面,共 26 题(详见附录)。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家庭户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一般认为外地户籍的学生学业成绩要低于本地户籍学生,过去的大多数的研究支持这些观点。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外地户籍的学生与本地户籍的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家长对教育不重视,教育的时间、精力都不够;第三,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学习环境恶劣;第四,如果是半途转学,教师教学方法不同,教材不配套,导致学生适应困难。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外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本地学生并无显著差异,具体数据见表 2.2:这个结果与过去的研究结果有很大反差,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作为农村初中,本地户籍家长的主要职业是农民、临时工和乡镇工厂职工,不论是职业还是学历层次都与外地户籍的家长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其次,我校的外地生有的在本地出生,有的从幼儿园开始在本地生活,更多的则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本地生活、上小学,他们早已深刻地融入了本地社会。由于绝大多数外地生在小学阶段在本地学校就读,就不存在知识体系上的冲突。另外,由于本地义务阶段学校全部采用普通话教学,学生不仅在课内全部用普通话交流,就是在课外也几乎是 100%用普通话户交流,所以在语言上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本地和外地的区别。由于小学阶段就适应了本地的学习、生活,外地户籍学生在初中阶段更加与本地户籍学生高度融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成绩在第五级(较差)的学生中,外地户籍的学生要低于本地学生。经过学生访谈可以发现,在我校就读的外地户籍学生中,没有先天性的身体或智力上严重有缺陷的学生。相反,本地户籍学生中,每个年级段都有 1 到 2 个先天性的身体或智力上严重有缺陷的学生。
3 改善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3.1 对家庭的建议 ...... 31
3.1.1 在家庭教育中坚持父母共管、合理分工的策略 .............. 31
3.1.2 家长宜采用既不过分专制又不过分民主的教育方式...... 32
3.1.3 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 33
3.1.4 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舒适的学习场所..... 34
3.2 对学校的建议 ...... 35
3.2.1 办好家长学校,做好家长的教育和培训..... 35
3.2.2 建立平台,促进良好亲子关系形成............. 36
3.2.3 关注单亲家庭,随时提供帮助 .......... 37
3.2.4 平等看待新居民家庭,挖掘新居民家庭教育潜力.......... 38
3.2.5 多渠道做好家校沟通,保证信息随时互通............ 39
4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41
4.1 研究的结论 .......... 41
4.2 研究的不足与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1
3 改善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对家庭的建议
“养不教,父之过”。 《三字经》里的这句名言,明确指出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承担的作用。“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康菲特青少年成长中心,有一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董老师,他曾讲到:父爱象山,能给孩子提供力量和支持,帮助孩子自立、自强,使孩子们不断坚强;母爱象水,能给孩子提供温暖和舒适,帮助孩子快乐、平和,使孩子们充满温馨。母亲的教育像给孩子充满血肉,而父亲的教育像给孩子强健骨骼。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包括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的养成,也包括坚毅、乐观、果敢等性格特征的形成,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并不能代替父亲完成所有任务。家庭教育中如果父亲的作用聊胜于无,那么男孩子会无法把父亲作为榜样去实践自己的人生,女孩子也不能了解男性生活的真实状况。母爱的细致、温暖、平和,为孩子“温和”性格的成长提供了养料。父爱的宽广、坚定、果敢,为孩子“刚强”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刚柔相济才是健全的人格。现在社会上有人认为男孩子应该多让父亲养育,女孩则多让母亲养育,这样的想法也是很片面的。在家庭教育中坚持父母共管、合理分工有许多好处:如果一个家庭中,父亲外出工作的时间过长,就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智力发展产生负面的作用。有关研究对男孩子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做了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在六个小时以下的男孩子,与每天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在 2 个小时以上的男孩子比较,第一种类型的男孩子在智力发展上相对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