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梳理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收入差距有关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评述,总结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内涵、测度及影响因素,并梳理两者关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融合中国土地的具有新形态新内涵的创新思想。我国立志于2035年实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于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然而,源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农民数量巨大、乡土情怀浓厚的农耕文明国家,在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妥善处理“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从字面进行剖析,“共同富裕”既要求居民整体收入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也要求合理控制与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差距。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尤为突出。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03年至2008年间中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持续上升的,在随后2009年至2015年中基尼系数持续下降,而在最近几年中处于高位波动状态(李实,2022)。同时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0.358到2018年持续上升到0.394,工资性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使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城乡收入绝对差值的不断扩大会大大减弱居民的幸福感、期待感与满足感,从2013年的17037元扩大到2023年的28481元,扩大了67.17%。因此,采取更大力度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城乡发展的重点。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文献综述
(一)农业现代化内涵、测算、影响因素
关于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实践研究。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认为引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以实现市场化的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率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要义。但是我国作为以小农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农政策背后一直不变的思想。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不仅涉及到绝大多数中国农民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基点,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既要符合国际一般规律,也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孙迪亮,2023)。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众多学者对其内涵与发展有着丰富的探索。唐旭和杨维东(2023)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体描述为: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动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繁荣三者之间的平衡,持续从农业科技和装备、产业体系、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制度支持规范等维度发力实现农业供需更加契合,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梳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演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向于生产主体规模化、生产手段机械化、农业生产生态化、农业运作资本化、农产品营销品牌化、农产品加工工业化、农业产业融合化、农业产业组织化(杜志雄和肖卫东,2019;Xie Z Q,2022)。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旧面临着农业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水平急需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充分等突出挑战(朱铁辉和辛岭,2023)。为加速推进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建设(张楠和杨思澎,2023),提升农村人力资本(黄庆华和姜松,2016),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傅华楠和李晓春,2023),创新颠覆性农业技术(刘长全,2023),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冀名峰,2018),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曹子坚和虎琳,2022),结合区域差异优化发展路径(陈义媛,2023),扎实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第一节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从商品的二因素出发,客观批判性地提出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基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可以将劳动力价值内涵理解为劳动力、劳动力商品以及劳动力价值三个层次,只有将劳动力而非劳动作为商品,资本才能在经济运行中获取剩余价值。因此,在“市场”中同货币进行的等价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即工人。劳动力价值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培养后代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力自身进行教育培训的费用,但该内涵具有抽象性。在资本市场中劳动力价值通过劳动转换成形式的工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核心动力在于农村居民,也就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受限于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教育资源、贫瘠的发展空间等原因,我国农村居民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较低,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多数农村居民局限在农业领域。另一方面,走出农村的劳动力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在城镇中也只能从事于简单的重复劳动,获得少量薪酬。为进一步改变农村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将全方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农村劳动力价值,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二节机理分析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效应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必然是漫长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分为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与农民现代化三个维度,并从这三个维度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农业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意味着要以现代化科学技术、工业装备以及管理体系来武装农业,其核心是要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产业体系与经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进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衡增长。第一,农业现代化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仍旧是以小规模农业为主,农业现代化建设着重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通过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通过数字技术改造落后农机,引入农业物联网系统、云平台、土壤检测仪等技术实现农业智能升级。农业现代化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务农农民的收入增长,同时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该部分劳动力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发展副业、创业方面信息,拓宽收入渠道。此外,农业现代化转型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有志于返乡创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提升进而有效抑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第二,农业现代化通过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产业单一化发展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建设多功能、多业态、多场景的乡村美丽家园,吸引游客下乡观光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村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为更多农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对城乡收入差距起到缩小效应。
第三章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变分析.........20
第一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20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测度指标构建.............................20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序变化趋势...........................22
第四章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分析.......31
第一节研究设计........................31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31
二、模型设定.........................32
第五章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分析..........40
第一节门槛效应分析.......................40
一、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40
二、门槛效应分析.............................41
第五章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门槛效应分析
一、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
(一)门槛变量选取
1.城镇化
城镇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作为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战略,城镇化的发展对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增加收入,同时伴随着劳动力流动,土地脱离了“生存”属性,土地市场得到充分发展空间,农民还可以通过参股农村集体经济等途径增加收入。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受限于长期形成的户籍制度的约束。由于个人素质与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流入城镇的多数农村劳动力处于经济社会边缘,很难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限制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城镇化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以及未来趋势。本文选取人口城镇化作为门槛变量,探究在城镇化条件下,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2.农业绿色技术进步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通过提升生产效率释放农村劳动力,对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双碳”目标下,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的关键在于以农业技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