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抗战文艺期刊《戏剧岗位》探讨

日期:2024年05月06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4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05032103333226 论文字数:56966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笔者认为研究《戏剧岗位》,不仅是对抗战文艺真实面貌的部分还原,也是挖掘抗战戏剧潜在价值的重要路径,同时拓宽了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具有独特的价值。

第一章  战争烽火催生的《戏剧岗位》


第一节 《戏剧岗位》的创刊背景和办刊宗旨

抗日战争时期,战争的炮火导致中国生灵涂炭,文化界掀起抗日救亡的文艺浪潮。因为戏剧利于宣传抗战思想,所以戏剧家纷纷投身于抗战戏剧运动之中。因此,戏剧刊物也在战争炮火的震动之下犹如雨后春笋生长起来,《戏剧岗位》即为其中一个时代催生的刊物。

一、创刊背景

从十九世纪末起,日本就制定了首先征服中国进而征服世界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波及日本,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31年7到8月间,日本就先后制造“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同年9月,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铁轨,挑起“九一八事变”。自此,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日战争开始了。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使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1937年十二月,日军占领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民死难者高达30万之多。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内政治局势发生巨变,由于前方大城市相继沦陷,因此后方不是主战场的重庆成为战时首都,这里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吸引当时中国众多社会精英与爱国人士汇聚于此进行抗日宣传,掀起一股爱国救亡的文艺浪潮。

当代文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 《戏剧岗位》的编辑队伍和创作团队

编辑队伍和创作团队是决定一本刊物价值大小的两大重要因素。《戏剧岗位》期刊颇具价值,这与该刊编辑队伍和创队团队的人员构成密不可分。《戏剧岗位》的主编是著名的戏剧家熊佛西,同时,刘念渠、王小涵、叶仲寅、阎哲吾担任期刊编辑;《戏剧岗位》的创作团队则包括当时颇有名气的戏剧前辈和初出茅庐的戏剧新人,他们积极为刊物撰稿。在强大的编辑队伍和庞大的作家阵容的共同作用下,《戏剧岗位》在抗战的炮火中坚守三年之久,为抗战剧运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编辑队伍

《戏剧岗位》的主编是熊佛西,刘念渠、王小涵任期刊编辑。从1940年1月1日第一卷第四期起,叶仲寅代替因事离职的刘念渠参与《戏剧岗位》的编辑工作,1941年5月20日出版第二卷第四、五、六期合刊以后,阎哲吾又加入编辑队伍,1942年5月第三卷第五、六期合刊出版后终刊,至此《戏剧岗位》共出版十八期。

熊佛西(1900——1965),原名福禧,金润,字化侬,笔名戏子,别署向君。江西丰城人,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拓荒者之一。1914年就读于圣保罗中学,后转学汉口辅德中学。1919年考入燕京大学,修教育、文学。1921年参与组织民众戏剧社。1924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修戏剧、文学,1926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主任、教授。1928年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教授。1932年在河北定县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农村戏剧实验,主办戏剧学习班,组建农民剧团。1939年3月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任校长。1946年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倡导“戏剧教学不能拘束于课堂,必须通过舞台实践”;坚持以“有真才实学聘任教师”,而不问其“有何思想倾向”。1949年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52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1958年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他曾兼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剧协主席、上海影协主席,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他还著有长篇小说《铁苗》《铁花》,剧本《赛金花》《上海滩的春天》,著有《写剧原理》《过渡及其演出》《戏剧大众化实验》等教科书和著作,辑有《佛西论剧》《佛西戏剧集》《山水人的印象记》等。

第二章 《戏剧岗位》的剧本刊载

第一节  《戏剧岗位》刊载剧作的主题思想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戏剧担负宣传抗战的历史任务,戏剧创作力求与抗战宣传紧密结合。因此,剧本的内容定位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决定剧本的主题思想。正如鲁觉吾所言,“戏剧的内容,是整个时代的精神,人生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所以某一个时代,有某一个时代的戏剧内容;同样的某一种戏剧内容即反映着某一个时代的精神或生活。”①他强调戏剧创作与时代背景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看来,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无疑应该反映那个年代的社会景况、提炼那个年代的民族精神。《戏剧岗位》刊登的剧本正是如此,剧作家聚焦抗战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三类尤为深刻的主题思想。

一、宣传抗战思想

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戏剧界积极号召民众参与抗日战争。为了达到鼓舞全民抗战这一目的,戏剧家在剧本创作方面选择更加利于表现爱国主义情怀的题材,直观地向民众宣传抗战思想。

刊载于《戏剧岗位》的街头剧《卫生针》②讲述沦陷区民众对抗日军化学侵略的故事。华北的一个乡村因为国军的撤退而沦陷在日本军队手里。一天,王大嫂由丁大叔陪同着找她的儿子大保,半道上碰到也在寻找孩子的于四。正当几个人焦急不安的时候,乡长李二爷带着城里维持会的通知来了。他似乎知道孩子们的下落,却急于宣布他的通知。通知说日本帝国为了帮助我们中国国民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特地派山本医生来给大家打“卫生针”。在李二爷的威吓逼迫下,几个人和其他一些群众被留在街头。这时日本医生在自卫团徐团长的保护下来了,说要给每一个人打针,又不肯给上了岁数的人打,已经被鬼子打过一针的于四忽然明白过来,这是给中国人打的“绝后针”,让中国人不再生育子孙后代,揭露这个秘密的中国医生已经在城里被杀害了。大伙儿知道后,无论如何不肯再打针了。李二爷和徐团长渐渐觉得事情蹊跷,而山本面对他们的质问显得支支吾吾,闪烁其词。受尽压迫和愚弄的民众终于发怒了,徐团长下令将山本绑起来。

第二节  《戏剧岗位》刊载剧作的艺术表达

《戏剧岗位》刊载的剧本不仅富于战斗性,而且蕴含浓厚的艺术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呈现带有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迹,通过研读这些剧本,我们可以感受抗战时期作家别样的艺术表达和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多样的戏剧人物

《戏剧岗位》作家聚焦抗日战争时期的现实生活,创作反映现实的剧作。人物描写方面,作家选择角色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影响,他们笔下的人物具有相似之处,形成一种共性。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几类特征明显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具有抗日战争时期现实生活之中人物的影子,体现抗日战争时期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设置剧中人物的构思。  

(一)正面人物

自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为了抵御日寇、保家卫国,全国掀起抗日救国的文艺浪潮,以此宣传抗战思想,鼓舞全民抗战。戏剧易于宣传的特性使之成为文艺宣传的标兵,担起宣传抗战思想的历史重任。许多作家创作抗战剧本,描写残酷的战争现实,塑造英勇的抗日形象,以此鼓舞人心,凝聚力量,达到促使军民积极参与抗战的目的。

《戏剧岗位》刊载不少描写战争场面的剧作,剧中大多刻画中国士兵英勇抗战的情景。他们不畏强敌,舍生忘死,毫不退缩,哪怕遍体鳞伤仍然英勇抗敌。然而,不幸的是,不少战士最终壮烈牺牲。他们虽然英勇就义,但是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台下无数观众,抗日情绪持续高涨。作家通过塑造这类人物形象,表达爱国情怀,宣传抗战思想。这类剧本刻画正面英雄人物的手法十分巧妙,作者不仅描写正面人物,而且安排一个与之完全相反的反面人物衬托英雄本色。这类反面角色往往贪生怕死,生性懦弱,临阵逃脱,最后死于军法。当然,这类人物不是作家凭空想象而设,现实生活之中诸如此类人物不在少数,如果人人贪生怕死,救国将是一场迷梦,这也更加凸显这类剧作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 《戏剧岗位》的理论建构 .............................. 55

第一节 关于戏剧现实主义的论争 ......................... 55

第二节 关于旧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 59 

第四章 《戏剧岗位》的实践报道 ............................... 87

第一节 地方剧运的蓬勃发展 .................................. 87

第二节 戏剧团体的活动开展 ...................................... 93

结语 ................................. 99

第四章 《戏剧岗位》的实践报道

第一节 地方剧运的蓬勃发展

在整个十八期的《戏剧岗位》中,基本每一期都有各地的剧运报道,包括桂林、成都、西安、施南、昆明、陕南、梅县、沅陵、益阳、金华、梓潼等地,通过《戏剧岗位》我们便能看到这些地方戏剧运动开展的盛况。

在《一九三九年初季桂林的演剧》②一文中,作者问劬就提到广西桂林的剧运开展情况。广西是抗战的根据地。桂林作为湘桂滇黔以及国际路线的枢纽,成为抗战时期后方的重镇。许多文化名人汇聚于此,积极开展救亡宣传工作,戏剧运动以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一九三九年的桂林。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疯狂的敌人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城市。他们接连投下炸弹炸毁建筑,但是并未因此炸掉人们的意志。戏剧工作者们尽管遭遇种种不幸,还是依然坚守岗位,在动乱之中上演无数鼓舞军民抗战的剧本,作为对敌人轰炸暴行的有力回击。我们可以看出,在断井颓垣上,剧运不但没有因此中断,而且更加如火如荼,在与大众的结合中迸发新的力量。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戏剧工作者通过在剧场上演关于抗战的剧本达到鼓舞民众抗战的目的,在一九三九年的桂林,上演的剧本包括《古城的怒吼》《台儿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