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中国的历史进程之中,抗日战争时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铭记于心的特殊岁月。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历经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唤醒麻木沉睡的民众、鼓舞全民抗战,文艺界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浪潮。戏剧易于宣传的特性使之成为文艺宣传的标兵,正如夏衍所说:“在整个文化兵团中,戏剧工作者已经是一个站在战斗最前列,作战最勇敢,战绩最显赫的部队了。”①因此抗日战争时期也造就了戏剧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戏剧刊物如雨后春笋纷纷创办起来,剧作家们借助刊物这一平台进行抗日思想的宣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助了一臂之力。
熊佛西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家,深知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系列戏剧刊物,《戏剧岗位》就是其中一个影响较大的戏剧刊物,该刊1939年创刊于重庆,主编是熊佛西,由华中图书公司出版,发行人是唐性天,1942年因为战争因素被迫停刊。该刊在发行的三年之中,共出版三卷,合计十八期。
《戏剧岗位》是战争时代催生的产物,为了响应抗日宣传的号召,戏剧家纷纷积极为该刊撰稿。其中包括当时享有盛誉的戏剧前辈,也有不少戏剧新人踊跃参与。《戏剧岗位》刊载这些新老作家的稿件涉及戏剧剧本、戏剧理论文章和戏剧实践活动通讯报道。其中,《戏剧岗位》刊载的剧本数量颇丰,并且表达三类尤为明显的主题思想:第一是宣传抗战思想、第二是批判封建势力、第三是倡导人文关怀。除了传达深刻的主题思想之外,这些剧本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主要包括塑造多样的戏剧人物、刻画复杂的戏剧冲突、运用精妙的戏剧语言三个方面。无论是深刻的主题思想还是独特的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此外,戏剧理论文章的刊登数量也较为可观,这些理论探讨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戏剧现实主义的论争、二是关于旧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三是关于剧本创作的理性探讨、四是关于表演艺术的理论探究。这些理论探讨文章为当时的戏剧工作者提供相应指导,发挥两个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理论的指导帮助戏剧更好地服务于抗战,加速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另一方面,这些理论的指导也促进戏剧艺术自身的发展与繁荣。此外,《戏剧岗位》对戏剧实践活动的报道也使我们了解抗战时期地方剧运的蓬勃发展、戏剧团体的活动开展情况,为我们呈现一幅又一幅戏剧工作者宣传抗战思想的生动图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