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本文选取1930年代左翼文学自然灾害书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时期左翼自然灾害文学作品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在现代文学史中,左翼文学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性的文学典型,在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质等方面生动地传达出自然灾害书写的丰富内涵与价值意义。
1动荡不安:1930年代左翼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生成语境
1.1天灾与人祸:自然灾害书写的社会时代语境
纵观史今,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兴起过程中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清以来,它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中政党基于政治意图的话语建构的结果,也是内忧外患聚集的结果,它还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普通民众自发的情感认同。抗战全面爆发前各派作家在民族救亡旗帜下联合,既有作家们基于民族大义自觉捐弃前嫌的结果,也是不同党派及政治集团现实博弈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阶级意识转变到民族意识。苏联在反帝国主义支持之下,逐渐转变为建立“国防文学”,这些是当前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当然社会因素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共产国际成立后,新形势下党相应做出战略调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被提出了,从阶级斗争到民族救亡的战略也相应发生转变。但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事。左翼文学界关于“两个口号”的争论,揭示了这一话语向社会转型过程的困境。虽然作家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命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是这个时代作家作品的共同特征。
1.2左翼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文化语境
在研究左翼文学自然灾害书写之时,势必要明确左翼文学的发生。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左翼作家组织的成立,并引发了一系列文艺活动,很快,“文学大众化”成为本次运动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在左翼文艺理论家的指导下,对文艺大众化问题进行了三次集中讨论。虽然这三次讨论的焦点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关注界定文学与群众的关系,革命文学论争一直注重解决这个难题。此时知识分子大致发展了两条不同的路线,其一是坚持精英主义的立场,相信知识分子依然是引导社会进步的力量,其二是采取自我边缘化的态度,主动放弃精英立场,向大众学习,相信依靠大众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进步。①这种向大众学习,依靠大众的态度使得他们倾向于描写自然灾害给大众带来的苦难遭遇,从而赢得大众的支持,共同推动革命运动的前进。
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之所以关注自然灾害,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危机没有得到解决,而是朝着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选择犹如试错,在没有人能够预见未来,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探索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尽力使用语言以此推动文学革命,通过文学革命来帮助意识形态革命,然后利用意识形态革命来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为意识形态革命铺平道路。1930年代频发的自然灾害恰好给他们提供了素材,通过这些作品真正启发民众。
2理性思考:1930年代自然灾害影响下的左翼作家主体观念
2.1关注苦难现实生活
1930年代《大公报》刊发有关复兴农村的社论和主张,发挥舆论导向的功能,传播农村自然灾害现实,而且知识分子身体力行,组织并参与救济受灾农村活动。①由此可知,在那一时期自然灾害现实得到了普遍关注。中国农村的自然灾害,1930年至1933年,全国发生了数百起天灾,知识分子为救济前去农村。《大公报》描述当时灾情的惨烈:“夫自古形容灾况者,每以吃树根树皮代表之。然根据旅行家言,甘肃一片荒山,无树无草。……以陕甘之积贫,与受灾之久,可知两省今日,能吃饱饭者,只有全人口千分或万分之一耳。”②此时对于灾区现实的表现和描写是亟须的。
1931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水灾,沿岸地区成为一片汪洋。洪水在中国16个省、江淮富裕地区蔓延,特别严重。乡村到处漂浮着尸体,哀嚎遍野。“长淮大江之广大无垠之区域中,有无数之市县乡镇,其房屋半浸于浊流,或竟倾毁;其商工农百业停顿。”①灾害空前惨烈。“陕西大灾,粮源罄尽,宁府不能使陕民脱卸供给冯部之负担,反因蒋冯决裂之故,使陕西民众因冯之故而受封锁。”②自然灾害犹如一个窥视1930年代中国农村现实生活的一个窗口,让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眼中的乡村。
2.1.1理性辨析:对自然灾害的探索与感悟
李泽厚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描述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展开方式,③夏志清则用“感时忧国”定义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价值取向。④没有救亡,就没有启蒙,同样的,没有自然灾害发生,也没有作家在这一方面书写上的探索与觉悟。没有自然灾害的发生,就没有左翼作家的深入探索。
2.2延展乡土书写经验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自然灾害书写是无法离开乡土而存在的,作家们看到了需要以特定的场景介入。左翼作家在把他们的作品置于中华大地之上,着重描写乡土之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带来的一切。研究好乡土,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一些自然灾害书写作品。
作家自身乡土经验融入到对自然灾害的书写中,形成了自然灾害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体验。左翼知识分子以接近时代主流的方式渗透民间经验,更加重视自然灾害在民间经验中的作用。他们在30年代创作的许多自然灾害作品,都与乡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自然灾害本身小而深入的描写,对于乡土文学描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残酷的自然灾害和衰败的环境并不能阻止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文学作品。他们分享乡土之上的悲惨故事,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对在乡土之上生活着的人民赢得未来胜利,而产生的坚定信念而欢呼。
2.2.1乡土生活经历与乡土灾害书写
“现实主义”是一个具有相当驳杂内容的概念,温儒敏指出“现实主义,这是一个最具有伸缩性,因而也用得最为混乱的文学批评术语。”①现实主义对于1930年代左翼文学作家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将其运用到文本创作中来,结合自己过往亲身经历与乡土体验来叙说自然灾害。左翼作家特别关注地方文化对他们的孕育和滋养。他们试图在作品中建构一个客观的、真实的地方世界,希望每个人都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这种自然灾害的“本土”建构中必然涉及到理性意识的现实性,这种理性意识在本土世界或本土空间建构中必然涉及到民间范式理性与民间认知理性的相互融合问题。的确,左翼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农民的苦难有一颗真正的关怀之心,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与农村有过密切的接触。因而“对于发生在广袤农村的自然灾难关注比常人更为敏感,也会更为强烈。”
3 觉醒反抗:1930 年代左翼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思想主题 ............... 38
3.1 人性显现:自然灾害中的矛盾与冲突 ......................... 38
3.1.1 灾后底层的反应 .................................... 38
3.1.2 灾后人市的出现 ................................... 40
4 多元化书写:1930 年代左翼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艺术特质 ........... 46
4.1 苦难叠至的多样性艺术样式 .......................... 46
4.1.1 作品风格多样 ............................... 46
4.1.2 作品体裁多样 .................................. 48
5 时代之声:关于 1930 年代左翼文学灾难书写的反思 ..................... 57
5.1 左翼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价值意义 .................... 57
5.1.1 作品对灾民生存困境的思考 ........................... 58
5.1.2 作品对现当代文学的积极影响 ............................ 59
5时代之声:关于1930年代左翼文学灾难书写的反思
5.1左翼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价值意义
书写自然灾害的左翼作品大多比较短小,仅仅记录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痛苦并不一定是一种深刻的感人经历,但在短时间内需要迅速写作,因而凝聚成一种巨大的合力和巨大的势头。他们齐声喊出一个时代人民存在的痛苦真相,讲述他们存在的基本事实。因为他们的叙述是从最广泛受压迫的观点出发的充满激情地陈述,所以也有一种压倒性的道德力量。可以说,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自然灾害写作,确实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文人味、雅致,正如革命文学倡导者所说,无产阶级都是应该拿起手中的武器,为无数底层真正地做些什么,真正感受到与这片土地上的苦难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让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扫除了中国文坛虚荣和谎言的盛行,揭示了人们对真理生存的情感障碍和精神痛苦。这样的写作无疑是对人类基本正义的一种陈述和基础。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自然灾害写作,它揭示了许多隐藏的事实,具有超越现实的优秀品质,在与底层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同时,赋予它超越具体政治思想的力量。自然灾害写作在左翼文学中的深远价值就体现在这一方面。
5.1.1作品对灾民生存困境的思考
人类在对抗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创造了对自然灾害的各种文化解读,确立自身最初的社会属性,能够解释自然灾害发生与整个社会生态和个体生存现实之间的关系。关于“自然灾害写作”特别强调对人民革命反抗的表达,探讨自然灾害下深刻而复杂的抗争精神。左翼自然灾害书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特殊门类,它能够发挥审美功能之外,还能够进行心理治疗、记载史实、反思灾难。自然灾害本身就有其价值,相关的也就可以相应的解释和阐释这些价值。
左翼作家强烈的同理心,他们更愿意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欣赏,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已经不局限于狭隘的情感世界,而是这种关爱底层人民的意识值得称道。左翼作家在取材过程中,从自己狭隘的情感世界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创作实践能力,从社会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