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关于戏剧理论的讨论 .................... 61
1 “新歌剧问题讨论” ................................. 62
2 “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和写真人真事问题讨论” ............................. 65
第5章关于戏剧理论的讨论
1“新歌剧问题讨论”
“新歌剧”这一新的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1943年延安的“秧歌运动”(也有另一种说法,即以二十年代黎锦晖《小小画家》等“黎派儿童歌舞剧”为萌芽①),从“秧歌运动”中产生的“新歌剧”或“新秧歌剧”,即是五十年代新歌剧的前身,到白毛女时期正式有“新歌剧”的名称。新歌剧与革命文学、政治斗争紧密相连,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地,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戏剧形式。但新歌剧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曾经受到“话剧加唱”“形式不完整”“轻视民族遗产”的责难。建国后,话剧、戏曲、歌舞会演、评奖等繁荣发展的对比下,新歌剧尚未得到应有的关心与扶持。经过新歌剧工作者的实验和探索,一个个问题摆在了工作者、导演、演员面前,《剧本》编辑在“新歌剧问题讨论”栏目(见图2-1)中首先通过“编者按”提出疑问:
“新歌剧倒底应该怎样搞法?什么叫‘新歌剧’?为了强调民族传统是不是归并到戏曲中去而不必说什么‘新歌剧’,或者要用‘歌剧’这个字眼就必须是西洋的‘OPERA’,因此我们过去的‘新歌剧’只不过是短短历史中的一个泡影而已?过去从秧歌剧发展起来的新歌剧——即被讥为‘话剧加唱’的东西,和近几年来的新的尝试中,有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什么是基础?什么是方向?怎么接受民族传统?怎么学习外国?怎么掌握和创造形式?怎么发展不同的风格?剧本怎么写?音乐怎么作?导演怎么导?演员怎么演?怎么唱,怎么搞音乐指挥?怎么做舞台设计?怎么训练演员?怎么组织艺术合作?”
结语
1952年正处于新中国初期,国家意识形态、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根据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文艺制度。而戏剧的政治功能、受众广大且识字率较低的现实等因素使戏剧的地位陡然提升。《剧本》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机关刊物,自诞生起与新中国戏剧文学的发展、变动紧密相连,《剧本》本身即是戏剧文学实践的记录者,它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或宽松或紧张的政治气氛下一系列重大的文艺活动。
跟随历史的进程,《剧本》依据党在文艺领域的修整,从1952年创刊起,到1966年停刊,进行了各类对话与讨论,一些旧的戏剧文艺逐步被排除在新文艺之外,尤其是在人与文艺运动的讨论中,清除了旧的、腐朽落后的文学遗留,在各类剧本的讨论中,针对戏剧中不良的倾向一一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化改造。虽然戏剧有受到错误的思潮、政策的影响而造成损失,出现为演绎政策、服务错误思想的评论、戏剧等,但是这些举措正是建立新的文艺秩序的基础。在这种除旧布新、化旧为新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从旧到新,最终才能建立符合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时期的新的戏剧文艺虽然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就,也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接受,但在反复的政策变动中,确定了基本方向,显现出新旧交替阶段特有的过渡性特征。无论结果如何,这些文艺改造的行为也经历了最初的构想:这些经过改造、改革的戏剧,成为了“新的人民的文艺”,作为最初的戏剧实践仍有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略)
结语1952年正处于新中国初期,国家意识形态、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根据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文艺制度。而戏剧的政治功能、受众广大且识字率较低的现实等因素使戏剧的地位陡然提升。《剧本》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机关刊物,自诞生起与新中国戏剧文学的发展、变动紧密相连,《剧本》本身即是戏剧文学实践的记录者,它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或宽松或紧张的政治气氛下一系列重大的文艺活动。跟随历史的进程,《剧本》依据党在文艺领域的修整,从1952年创刊起,到1966年停刊,进行了各类对话与讨论,一些旧的戏剧文艺逐步被排除在新文艺之外,尤其是在人与文艺运动的讨论中,清除了旧的、腐朽落后的文学遗留,在各类剧本的讨论中,针对戏剧中不良的倾向一一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化改造。虽然戏剧有受到错误的思潮、政策的影响而造成损失,出现为演绎政策、服务错误思想的评论、戏剧等,但是这些举措正是建立新的文艺秩序的基础。在这种除旧布新、化旧为新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从旧到新,最终才能建立符合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时期的新的戏剧文艺虽然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就,也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接受,但在反复的政策变动中,确定了基本方向,显现出新旧交替阶段特有的过渡性特征。无论结果如何,这些文艺改造的行为也经历了最初的构想:这些经过改造、改革的戏剧,成为了“新的人民的文艺”,作为最初的戏剧实践仍有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