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俗世”理想的幻灭——论老舍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日期:2021年01月1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8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1081121072899 论文字数:27211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笔者经过对老舍在 1949 年之前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的讨论,可以看到在老舍描绘的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的北京城,在强大的乡土传统的影响下,具有鲜明现代城市特质的物质空间、制度空间、精神空间都未能完全建立。构成城市规则主体的公共权力散乱的分布在不同阶级和群落中,国家权力和法律的运作都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老舍小说中“世俗理想”的幻灭,是在北京这座城市在未完全实现公共权力更迭前,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兴市民阶层所经历的必然阶段。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老舍的小说创作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对于他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回顾漫长的文学史,一位作家的艺术风格与其个人的生活阅历是无法分割的,在通常情况下,鲜有作家可以跳出自身成长的客观环境来进行创作,这就要求研究者不断寻找新的研究角度。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术界对于单一作家与不同文学思潮的学术研究方法被不断丰富和详实,包括文化心理研究、文学思想研究、作品解读等在内的多种研究角度,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被改良和增进。

以老舍的作品研究为例,研究者在既有研究思路上积极寻求突破,充分吸收相邻学科的成果和方法,从民俗学、民族学、性别研究、叙事学等研究角度,来开拓老舍研究的现有局面。这种整体性的学科转变要求当代学者要具备更为系统化的学科交融视角,显然,单一语境已经无法满足跨学科研究的要求,呈现出饱和趋势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老舍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2 研究意义

由于城市空间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随之变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城市的诞生都是推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本身就与城市的出现、发展、完善息息相关。作家老舍的文学创作正是以北京这座城市作为作品叙事的空间背景和作家思维的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老舍活跃于文坛的 20 世纪 30 年代和 20 世纪 40 年代,正是近代中国走向“城市化”的重要时期。以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城市北京,还是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 20 世纪 30 年代和 20 世纪 40 年代,都是研究老舍小说创作不可回避的两个方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针对老舍小说的学术研究思路与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老舍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京味儿”语言的研究。在老舍的小说创作中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自幼生长在北京的老舍,能够准确把握北京平民百姓的道德标准与审美观念。这种经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老舍擅长使用“京味儿”文字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学者以此为切入点,研究老舍作品中极具特色的“京味儿”语言风格。这类研究普遍立足于老舍小说中语言运用的技巧性点评,以及这种技巧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类似研究包括《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通俗文艺应该怎样写——老舍通俗文艺创作理论述评》、《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研究》、《老舍小说语言研究》等。例如,李长之在评价《离婚》时,发现了老舍在小说中对于北京话的巧妙运用:“老舍用的北京话,是比任何作家地道的。我们不能不留神来欣赏,他用的真是活的北京话”[1],他认为老舍对于北京话运用不仅局限于人物性格,更是城市精神与市民氛围的直接体现;学者毕树棠从小说的发展这一角度来讨论老舍的小说,他认为善用北京话进行文学创作的老舍,得以摆脱以往半文半白的小说语调,同时引入了许多欧洲式的表达方式与叙事策略,把说话和行文打成一片,“简洁,明快,俏丽,智慧,显着真而且美。演述世故人情,深入浅出,是智慧者恒言,细细察得,津津道出,雅俗共赏”[2]。这类研究从作品批评的视角出发,基本的重点都落在了老舍作为一名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技巧上,属于相当原始的作品批评。而且,目前学术界对于老舍“京味儿”小说的创作风格具备普遍共识,因此继续进行研讨的学术价值不大。

.........................


第 2 章 城市空间发展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


2.1 城市诞生的原因与组成基础

不同的城市性格催生特有的作家群体和文学形式,诞生于城市空间的文学作品又会对城市本身就行新一轮的文化重建,莎士比亚戏剧走向成熟的基础是维多利亚时代商业戏剧的兴起,但是他的作品又在很大程度上将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繁荣推广到了文化层面。这就是利罕“文学与城市实现双重构建”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城市与文学间的紧密联系,在城市的起源中就已被确定。

2.1.1 城市的起源

在回顾城市的发展与变革的时候,利罕在《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中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商业城市、工业城市与“世界级”城市。商业城市是指在资产阶级诞生初期,还未能彻底获得社会公共权力的城市规则对封建社会固有规则造成冲击后的结果,工业城市的诞生则标志着在工业革命之后,资产阶级进入了城市与社会的核心权力。“世界级”城市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工业城市在现代世界中一种比较成熟的存在方式,它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伦敦、纽约、巴黎这些国际城市在不同时期对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主导性引领。在缓慢的变更中,利罕认为最重要的转变并不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与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在这些器物层面变革的深处,城市规则在不断的塑造人类的心灵状态,城市文化在缓慢的调节人类的行为方式与准则。所以他认为城市的发展,在本质上印证了社会关系与社会权力的转变。

在 1666 年的伦敦大火之后,伦敦市开始了重建工作,不过在这一日常的社会作业中,利罕洞悉到了暗藏其中的社会权力与意识形态更迭,“作为宗教或精神性的城市,已经转变为作为商业性的城市”[16],这个日趋商业化的伦敦为日后构成“资产阶级”最主要部分的商人提供了更多机会与更便利的就业条件,从而为英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商业社会奠定了经济基础。相似情况也曾经发生在中国,秦朝对于郡县制的推行,既是对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的重新划分,也是在为政治制度的更迭做准备;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也大程度上也来自于统治阶级对于城市区域规划的政策改变,唐代严格的都市区域划分制度渐渐松动,“夜市”等属于市民阶层的活动形式渐渐在两宋时期走向了历史舞台。

.........................


2.2 城市发展催生了小说繁荣与传播

以城市为背景展开对文学进行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繁荣于历经中世纪黑暗后的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成为了知识分子向民众传播知识与理念的重要途径,在几乎同时期的中国,小说也作为社会娱乐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两代迅速繁盛起来。这种近乎同步性的繁荣来源于彼时无论是在教皇统治的欧洲,还是在皇权高度集中的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2.1 城市化推动了小说的发展与普及

在中国文化中,“小说”[20]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但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论,并非是一种文学形式。一直到的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小说家”才被列为十家之中,对“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有了稍微明确的定义:“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21]学者周汝昌认为中国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他认为《世说新语》对于现实事件的记录已经超过了中国史书对于“记录”、“言志”的规则,转为情感与趣味的展现,[22]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史记》一类的史书具备类似的表达方法,但总的来说,这些文本都很难完全适用于现代文学评论中对小说的定义。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能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的还不够完善。

诞生于市民阶层的小说,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类在精神空间的审美趣味重构。碍于传播形式的限制与文字的普及,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在很长时间内都只能停留在民间艺人的口耳传播的阶段。这是因为小说的流通既需要受众群体在接受层面识字率的提高,也需要传播层面印刷术的发展,这两者正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私人空间”到“公众空间”的扩大化,由“集体空间”到“社会空间”具体化的表现。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传统道德与教育模式被打破,代表市民文化的资产阶级走向了历史舞台。

............................


第 3 章 老舍小说中的城市书写........................20

3.1 老舍小说中城市的物质构成................................20

3.1.1 老舍小说中城市中的地理空间...........................20

3.1.2 老舍小说中城市中的人物阶级.........................21

第 4 章 老舍小说中“幻灭书写”与城市发展的联系......................33

4.1 老舍小说中“幻灭书写”与城市物质空间层面的联系...................33

4.1.1 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在老舍创作中的失语....................33

4.1.2 处于乡土与工业之间的老舍...........................35


第 4 章 老舍小说中“幻灭书写”与城市发展的联系


4.1 老舍小说中“幻灭书写”与城市物质空间层面的联系

尽管北京这座城市是“五四运动”的起点与“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但是乡土文明似乎在近代北京走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彻底被淘汰。这种客观现象造成了老舍所生活的北京与更接近利罕所定义的“工业城市”的近代上海有着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