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俗世”理想的幻灭——论老舍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日期:2021年01月1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8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1081121072899 论文字数:27211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在老舍的小说中,鲜少出现对于城市工业层面的集中描写,客观上这是因为老舍的生活圈子距离纯粹的工人阶级和工业生产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当这种距离感体现在了老舍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在老舍文学创作中的失语。

4.1.1 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在老舍创作中的失语

即便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文坛并没有文学理论专门对“城市小说”做出定义与论述,但是学者赵园认为,此时中国已经出现了在创作风格上较为成熟的“城市小说”了,这些小说也通常都是以上海这座城市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这得益于 20世纪 30 年代上海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在彼时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组成部分仍是农民的时候,上海已经凭借超前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城市对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解放与激发,促使文学家与艺术家们不断发现独属于城市的美感。不过彼时汇聚在上海进行城市书写的主流作家们,并无法全情体验、歌颂电影、爵士音乐这类代表着城市文明的新型艺术形式,“都市文明批判”仍是城市书写的最主要的主题倾向。

..........................


结论

经过对老舍在 1949 年之前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的讨论,可以看到在老舍描绘的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的北京城,在强大的乡土传统的影响下,具有鲜明现代城市特质的物质空间、制度空间、精神空间都未能完全建立。构成城市规则主体的公共权力散乱的分布在不同阶级和群落中,国家权力和法律的运作都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老舍小说中“世俗理想”的幻灭,是在北京这座城市在未完全实现公共权力更迭前,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兴市民阶层所经历的必然阶段。

从物质层面上,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未能构成北京这座城市的主体;在制度层面上,法律和政府虽然消解了传统道德对人们的保护与承诺,却又无法对新兴的经济模式与雇佣关系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在人物的精神层面上,老舍笔下骆驼祥子们背负着旧时代的精神包袱在新时代疲于奔波,“精神幻灭”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命运终点与灵魂归宿。因此,老舍笔下不断出现的,被不同人物、故事、阶级反复印证的“幻灭书写”,恰恰成为了北京这座处于公共权力变更中的悠悠古城的最佳体现。乡土价值和城市规则共同构筑了老舍文学世界中的城市物质空间、城市制度空间与城市精神空间,旧时代的乡土文明操控着大多数人的行为规范,但是新兴的城市规则又赋予了这些人新的社会职责,处于转移之中的社会公共权力并不能从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层面,或规则明晰的社会契约方面给予人们有力的保障,所以,个人命运势必会成为两股公共权力在争夺控制权的过程中的牺牲品。

老舍笔下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幻灭命运,既可以看作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对城市化进程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对于城市性格的重新表达,宗法制度控制下的人情社会日渐衰落,但传统价值观念依旧跟随着大量涌入城市的新兴市民阶层,一同在尚未完全建立的城市空间中艰难的寻求立足之地。以这个角度看,老舍笔下每一个位人物幻灭命运的背后,正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灵魂深处的,无法被规则所压制的原始活力,他们以保守但是诚挚的热情对抗着新世界的冷酷规则,因此,尽管这些人物的个人理想最终都在现实的打压之下走向了幻灭,但是老舍最终通过自己的书写,让这种人类这种原始活力通过文学与城市的双重构建,最终保留了下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