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努力使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各大领域都在党的领导下稳步前进。广大民众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自身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理念与行为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相应的调整。在物质基础改变意识形态的同时,意识也同时发挥着自身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为社会发展进步带来机遇和潜力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增大;社会分配不均;社会成员主体发育不完善;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人们就会逐渐失去对社会的认同感。
另外,对于传统关系领域的失去,导致了个人的“去组织化”,产生了所谓的道德疏离、敌视世界、恐惧自由、侵犯冲动等等,不仅对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稳定与社会安全造成了威胁。在这样一个经济富裕和政治福利的时代,所谓孤立感的上升,以及对共同体的追求,昭示了这样一个显著的事实:今天人们传统上的首属关系,与我们的国家和经济越来越不发生功能的关联,也不再能影响个体的道德报复。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结论:从前在家庭、邻里之间获得的身份、安全等价值,现在人们都得努力到一些大型的组织里去实现,这个大型组织就是公民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与别人的交往越来越复杂,相互的依赖性也非常大。很多人未能及时的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因此产生了种种问题。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适时提出,是在个体内在道德观逐渐褪色的关键时期交给群众的一根稻草,也是在大众愈发对社会疑惑之时的一颗定心丸。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准则,它能有效保证人们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和谐有序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公共领域下,需要提倡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因为这些美德为交易提供便利,为集体行动提供正当理由,同时也能提升公民置身公共空间的参与感,深化其公共性,从而使个人更好的融入社会,优化社会,提升生活品质。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对关爱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就有对于关爱的描述,他非常重视友爱:称得上对周围人友好,其表现就好像是出于对自己本人的一种“态度”。关于关爱的起源,一些学者认为关爱起源于社会的后期影响,比如卢梭则认为,人的自然本性中只有“自爱之心”,只有在与社会充分接触后对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建构起善恶判断之后,才能培育出“爱他之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关爱具有生理学基础,是先天产生的,比如休谟说,人除了有利己主义的趋向外,还有诸如友爱、仁爱的社会情感,希望别人幸福也是人的人类学本性,正如希望自己本身幸福一样。
关于关爱过程的发展,只有现代学者吉利根(1999)提出了与公正取向相对的关怀取向道德发展理论,得出了从关怀自我到关怀他人再到关怀他人及自我的三阶段发展理论。
(二)对社会关爱的研究。很多学者看到了社会关爱在政治层面上的功能。萨拉·鲁迪克(1989)在《母性思维:走向和平的政治》中说明了关怀在努力取得和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赫尔德在《女性主义道德观》中提到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由法律控制争端和全神贯注经济收获来支配的社会,而是需要发展关怀视为社会的最重要任务。琼·特龙托(1993)为关怀的政治意义作出论证,她提倡要满足关怀作为“最高社会目的的需要”,由此而视关怀既是政治的、也是道德理想的概念。可见,社会关爱在实现政治和平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其现实作用。
(三)对关爱教育的研究。关爱是主客体间的对象性活动,因此一些学者从关系的层面进行了研究,如布贝尔提出了一种“我——你”包容性人际关系,他认为包容关系能防止人与人之间出现鸿沟,包容使得主客体之间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并能够分担和分享同一感觉,以此来塑造主客体间的平等关系。但在这一领域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内尔·诺丁斯。诺丁斯从多学科的视角全面分析并深入探讨,建构出关怀伦理学,并提出了一系列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与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不同,诺丁斯(1986)认为关怀伦理学着重研究一方充分考虑到情境因素所作出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及其在另一方所引起的感受和反映。在此基础上,她从多元性、差异性的角度,指出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与方面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怀性,否则不称其为教育。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分析
社会关爱可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对于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并不是“社会”和“关爱”两个词义的简单加和。因此,要准确界定这个概念,必须首先对两词在学术研究中的概念作出罗列分析,然后才能对其做出正确的定义。
第一节 社会概念
一、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
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是涵盖人类各种生活现象的生活世界。这一点可以用几位社会学家的观点加以佐证。奥古斯特·孔德创造“社会学”这个术语,旨在寻求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来说明生活世界的法则,如同自然科学能够说明物质世界的运行一样。法国学者涂尔干提出著名的社会学第一原则,就是把社会事实当做物(things)来研究,意思是把社会生活严格地当做自然界中的客体或事件加以分析,考察社会生活中那些塑造着人类作为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社会学把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维持整体的稳定。功能主义者认为,社会就像人体,其中的每个部分就像人体器官,复杂并相互联系。比如大脑,我们必须说明它是如何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并把结果传送到相应的器官或组织使之产生相应的活动。同样,要分析一种社会事项的功能,就意味着要揭示它对于延续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健康所起的作用。这些社会事项所包含的实在广泛,比如日常生活的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家庭关系的研究、贫困与福利的研究、社会性别的研究等等。
从时间与空间看,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是宏观的生活世界。它面向的是自有人类以来除自然界以外的所有以人为主体的生活社群,而非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的社群状况。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前现代人类社会与现代世界中的社会。前者又细分为狩猎与采集社会、农耕与游牧社会、传统社会,后者则细分为第一世界社会、第二世界社会、第三世界社会、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名称看来这种划分以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命名,既有年代的区分,也有国家和地区的区分,足以见这门科学所描述的社会是面对全人类并且涵盖了整部人类历史的时段。所以,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是动态的,具有生长性的。像人体的器官组织,自出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不断有新的形态。
二、政治学视野下的社会
政治学语境下的也经常使用社会一词,其所指就不似这般广泛。“社会”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极具政治色彩:“社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中国自远古时代,有“社”和“会”这个词,但各有所指。一些记载中有“社会”搭配使用的词,但它的意义的解释和今天的用法是不一样的。今天的社会一词是近代日本学者在翻译“society”时,译为“社会”二字,后来由留日的中国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可见在当今中国“社会”一词的概念形成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不是我国古语中的“社会”。
......................
第二节 关爱相关概念
一、亚里士多德的友爱
很多伦理学家立足于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下都对“爱”的话题做过丰富的研究。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方面对于“友爱”这一概念进行过深刻的论述。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以友爱的重要性开篇,认为友爱的重要性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没有人愿意过应有尽有而独缺朋友的生活。倘若一个人坐享荣华富贵,却没有朋友可以给予,即使再富有也没什么好处。其次,朋友能为我们提供帮助。青年人需要朋友帮助少犯错误;老年人需要朋友帮助他们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中年人也需要朋友帮助他们行为高尚。第三,友爱是人的天性。父母亲对儿女的爱和儿女对父母的爱均出于天性,不仅人类如此,鸟、兽类也是如此,都存在此种感情。第四,友爱有时比公正更为重要。个体需要友爱和谐共处,城邦也需要友爱团结凝聚。立法者将友爱置于公正之上,因为立法的根本目的就是消除仇恨和对立,增强邦域的凝聚力。
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种: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其中,青少年之间的相处以快乐的友爱居多。青年人喜欢追求眼下朋友相处的快乐,但这种快乐的友爱是建立在共同的乐趣和志向之上的。随着年龄地增长、见识的不同,乐趣与志向渐渐分道扬镳,他们的友爱便也随之变化。因此,这种友爱来的快、去的也快,变幻无常。老年人之间的相处以有用的友爱居多。由于上了年纪,以追求实用为主,友爱相处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是有用的人,因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才觉得对方使他愉快。这种友爱得之于利,驱之于利,所以更加不稳定。这两种友爱在生活中极为常见,但都是偶然性的,也不是恒久的,经不起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意与友爱有着本质的区别。善意是对世间万物无差别的情感,友爱是彼此相处的情感,善意尽管是友好,但不是友爱。善意是友爱的起点,对素不相识的人可以有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