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传播学论文,笔者在挖掘出《玲珑》杂志中的现代意识之后,我们进而可以总结出《玲珑》通过现代意识的呈现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状况:一是其反映了民国时期现代意识的觉醒,二是《玲珑》杂志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民国现代意识的觉醒使得《玲珑》也呈现出现代意识,而《玲珑》也反馈于社会,促进了现代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这个结论的得出也是本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第一章 民国时尚杂志与现代意识的兴起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意识
一、现代意识的内涵及特征解析通过前文的文献综述我们得知,现代意识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内涵,各个领域的学者依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主观理解融入在内,试图对“现代意识”作一个清晰的概念解释和观念架构。但“现代意识”一词依然云雾迷蒙,因为“现代”一词本身就是一个众说纷纭、具有多向度阐释的概念,它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接纳了不同层面的理论要义,构成了一个包含“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等在内的庞大复杂的概念体系。如果我们强制将其剖析开,赋予其限定的、朴素的内涵解释,恐怕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复杂的、参差杂乱的争议。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接下来的讨论是盲目的、毫无指向性的,“现代意识”尽管歧义丛生,但我们还是能拨开重重迷雾,确立“现代意识”丛生的大体范围。因此,笔者从“现代”一词出发,在考察并理解“现代家族”的各个概念后,并在融会各个领域现代意识内涵的基础之上,归纳出了现代意识的三个特征。
1.现代意识的断裂性:反抗过去,指向未来
现代意识,顾名思义,是“现代”所具有的意识。那么,何谓“现代”?我们首先须了解作为“现代意识”的词根“现代”的含义。根据德国解释学家姚斯(Hans Robert Jauss)的考证,“现代”一词的拉丁文形式是“modernus”,首次使用是在 5 世纪末期,意思是“现时”“当下”。因此,“现代”首先是一种时间叙事,是人类关于时间的一种意识,即一种迥异于传统神话循环时间观的线性时间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人们有了“过去”的概念,“现代”一词正是在与“过去”的比较中生发出来的。唐文明在《何为现代性》中提到,“现代”就是一种通过与“过去”的断裂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时代观念,这种激进的新的时代观念谋求与过去的决裂,并将这种决裂作为自己的起点。[38]故“现代”是一个脱离了过去,并从自身创造所有规范的时代。因而可以说,“现代”不仅仅强调时间上的断裂性,它实质上涉及的是一种深层的价值秩序。
第二节 时尚杂志与现代意识的渊源
时尚杂志与现代意识,这两个看似相去甚远却有着某种关联的词语,是本篇论文的两大关键词。“时尚杂志”是研究对象,现代意识是研究问题,透过研究对象去分析研究问题,即通过研究“时尚杂志”来剖析“现代意识”,是本文的研究思路。本节将考察“时尚杂志”与“现代意识”的渊源,寻找二者的内在关联,从而为本文思路的可行性架构起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词义渊源:时尚与现代的词源“纠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时尚这一现象自人类产生时就已经存在,它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从各个方面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和新陈代谢,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常态与底色。那么,什么是时尚?美国社会学家 H·布卢默将时尚看作一种“流行的或被接受的风格”[46];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时尚也是常规之一。与习俗相对,当一种行为方式的新颖程度构成行动取向的原因时,这种常规即是时尚。”[47]在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对时尚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华葆认为,“所谓‘时尚’是指人们群体中产生的一些仅具有短暂时效,新奇性,而有时牵涉及生活细节的共同心理行为。”[48]周晓虹认为,“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49]很显然,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时尚是一种关于“流行”的社会现象,在追逐“流行”的过程中不断制造和追求最“新”的事物,时尚对“新”趋之若鹜。那么,什么又是现代呢?在绪论中,我们对现代已经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代一词的本义是“当前”“现在”“此时”,“现代化”“现代意识”“现代性”等具有同词根的词语都是基于“现代”一词的本义衍生和发展而来的。现代就是“新”,就是对过去的不断更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尚”与“现代”都具有“新”的含义,二者的“新”都带有时间性意义,都植根于当下的现实土壤,具有趋时、转瞬即逝的特点。
第二章 《玲珑》杂志现代意识萌发的条件
第一节 外部条件:民国上海特殊的现实环境
《玲珑》杂志刊行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上海,这个时期,“上海确实已是一个繁忙的国际大都会——世界第五大城市,她又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和通商口岸,一个国际传奇,号称‘东方巴黎’,一个与传统中国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充满现代魅力的城市。”[61]此时的上海正渐渐脱离传统社会迈入现代化的进程,这样的背景为《玲珑》杂志现代意识的萌发准备了客观条件。
一、民国上海政治的现代特征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衰落沉沦也伴随着近代化的缓慢起步。19 世纪后半期的上海,由于其地理交通方面的便利条件,受到西方列强的青睐。1845 年,英国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租界,“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屋及居留之用”[62]。此后美、法两国也先后在上海圈地设界。
帝国主义在上海设立租界后,在租界内设立市政机构、司法机构和警察、军队,实行西方的政权管理模式。同时由于租界的存在,上海基本上远离战事中心,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上海一直是各派政治力量争夺的目标,也因此成为民国时期的政治重镇。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积极响应,将革命的浪潮推动到全国范围,促使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后,政治中心不断北移,但是各党团依旧以上海为主要活动阵地。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此后,中国共产党从宣告成立到具备成型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经过从中共一大到中共四大的召开,经历了组织完善、机制建构、纲领确定、策略形成以及革命方式等重大问题的明晰与成熟,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在上海完成的。
第二节 内部条件:具有现代意识的创办主体
杂志是人的主观性的体现,办刊主体的现代意识决定了一本杂志是否有现代意识。《玲珑》在创刊号上介绍其办刊群体是“名家的大集会”,在创办过程中网罗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他们富有前瞻性的编辑理念和思想观念为《玲珑》杂志注入了现代性的特征。
一、创办人林泽苍
创办人林泽苍是《玲珑》杂志的核心人物,他的创刊思想和编辑理念决定了刊物基本的方向和格调,而这些都来源于他的个人背景和履历。
首先,教育背景方面。林泽苍,福建古田人,1903 年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于 1921 年考入著名的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商科。林泽苍在该校攻读商科专业,耳濡目染了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学习了西方系统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在青年时期就形成了他开放、开明的价值观念,这都为他后来的职业生涯做了铺垫。
1925 年,五卅运动风潮时,他随学校爱国师生离校,后在仿圣约翰大学建造的光华大学继续学业。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校摄影协会、YMCA 俱乐部、兵乓协会等社团会员,表现了突出的社会活动能力。林泽苍丰富的求学经历使他养成了积极上进、敢于突破的人格特质,并将这种特质注入了《玲珑》杂志的创办中。
其次,职业履历方面。林泽苍在校时攻读经济学,在学生时代就表现出他卓越的经商头脑。1922 年,他创办三和公司,该公司涉及文化出版、商品代理、出售摄影器材等多项业务。同时,林泽苍一直对摄影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开展了多项以摄影为中心的业务。例如发起“中国摄影学会”,创办《中国摄影协会画报》,著书《增广摄影良友》,成立“黑白影社”等。可以说,他对摄影的热爱促成了《玲珑》杂志的创办,这从《玲珑》杂志中精美的图片就可以看出。
最后,经营理念方面。《玲珑》杂志的出版机构为林泽苍创办的三和公司,三和指的是天和、地和、人和,足以见林泽苍做人做事的准则。公司坐落在繁华的南京路,旗下有乒乓社、报刊、杂志、画报、摄影新闻社、唱片公司、明信片社等,业务范围广泛。《玲珑》杂志依托在这样一家经济实力和软实力兼得的公司,可以让它在发行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影响力,更好地为读者、为社会服务。
第三章 《玲珑》杂志的现代意识呈现......................................32
第一节 女性主体意识——女性人格的现代化...............................32
一、自主意识:自由地支配和主导自身..........................33
二、平等意识:谋求平等的社会权利..........................44
第四章 民国时尚杂志《玲珑》的媒介意义....................................83
第一节 《玲珑》杂志与民国现代意识的互动关系...............................83
一、《玲珑》的现代意识呈现反映了民国现代意识的觉醒......................83
二、《玲珑》对民国现代意识觉醒的促进作用..........................................84
结语..................................96
第四章 民国时尚杂志《玲珑》的媒介意义
第一节 《玲珑》杂志与民国现代意识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玲珑》杂志文本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玲珑》的文本中潜藏着能够反映民国现实的现代意识。但是超越文本,我们进而可以看到媒介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具体到本文,就是《玲珑》杂志与民国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