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财政论文格式、财政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内蒙古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日期:2020年09月2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85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9091023345084 论文字数:32122 所属栏目:财政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财政论文研究,本文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基础上,从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研究入手,结合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及其绩效评价的现状和问题,构建了有针对性的内蒙古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以内蒙古为代表的经济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支出规模方面,2010-2017 年,整体上,这一得分是上升态势,这表明了自治区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拨款绝对数额稳步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这八年间,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两项数值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相对于全国平均支出规模,内蒙古的支出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内蒙古财政是自治区高校教育经费的最主要的来源,来源过于单一,不利于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经济下行,各地方政府的支出规模的增长十分有限,内蒙古自治区过度依赖财政拨款,可能导致高校等经费增长后续乏力。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关系到国家人才的长期输出。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出下,逐渐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之路,为亿万中国人民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为经济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会是各个国家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之崛起、中国的未来,靠的是人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任务。

高等院校扩招从 1999 年至今,历经二十年,招生数量大幅上升,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化模式逐步走向了大众化模式。但是计划经济的遗留影响依然还在,高等教育的垄断性和特殊性也依然没有改变。一方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计划经济的影响效应依然存在,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中依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垄断性。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补贴,教育工作者很大程度上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热情。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成果是滞后的,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漫长的时间过后才能见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也需要多年持之以恒地努力。这正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所在,也是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是这种特殊性,让高校普遍形成了“重投入、轻产出”的观念,学校得到的财政补贴的多寡与产出没有直接的挂钩。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不少高校都不计成本盲目投入,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支出效率。大众化模式下的高等教育,学校数量激增,招生数量和教师数量也日益增加,对教育经费的需求量自然与日俱增,这样一来,政府财政能够拨付的教育资金总量就会相形见绌。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育财政拨款的短缺和拨款效率低下。如何在存量的有限的资金拨付前提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接下来工作中将进一步重视财政支出绩效考核,高等院校积极调整财政拨款用途,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是当前高校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开展改革的重要方向和任务。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选题意义,论述了论文的基本框架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论述了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相关的理论,并述评了国内外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的文献成果。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内蒙古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和内蒙古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现状。支出现状方面,从支出绝对规模、相对规模、支出结构加以分析;绩效评价现状由于内蒙古地区开展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起步时间较晚,研究尚不成体系,主要从政府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相关措施分析的角度加以总结。

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对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展开评价。评价主要从三个角度,投入角度,投入过程以及投入产出,分别围绕支出规模、支出结构、产出效果依次展开。运用德尔菲专家法,邀请专家学者匿名且无交流状态下对主要指标打分,应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

第五部分是在上一部分实证分析基础上,找出内蒙古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及其绩效评价的问题,分析原因。

第六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措施,旨在为提高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供建议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2.1.1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关于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的理论之一。可以指导政府调整职能,更好地处理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但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定义十分严格,必须具备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指的是消费公共产品时,不会减少他人对这一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消费。非排他性指的是,每个人消费这种公共产品或劳务时,不论是出于技术上还是出于成本上的考虑,都无法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公共用品或劳务。西方经济学认为,公共产品社会边际收益大于个人边际收益。私人部分在考虑支付成本时,考虑的并非是社会的边际收益,而是根据自己的边际收益进行定价;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难以避免会出现很多不承担任何成本而享受公共产品的搭便车者。理性的私人部门因为公共产品的这种极高的外部性,没有了生产动力,导致公共产品供应只能依靠政府,市场失灵问题出现,公共产品供应无法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求,难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依据萨缪尔森的理念,公共产品范围十分局限,只有国防、路灯等少数特殊的形式才能算得上公共产品。在萨缪尔森之后,经过专家学者多年进一步拓展研究,“混合公共产品”的概念应运而生。混合公共产品,没有公共产品那么严格的特性限制,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者的属性。混合公共产品有的兼具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有的只具有两种特征的一种,但往往特征表现不充分。高等教育属于混合公共产品。

(1)一方面,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在特定范围内,师资力量一定的前提下,增加学生数量不影响学生享受到的教学质量。换言之,在这一特定范围内,增加学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但是这是有特定范围限制的,学生数量不能无限制扩张,持续的学生人数扩张必然伴随教学队伍、教学设备的扩张。可见,高等教育的非竞争性并不是完全性的。

(2)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特定范围内,一个学生消费学校的图书馆、游泳馆、教室的行为不能排除其他人对同种产品的消费。但是消费人数不是没有上限的,而且要享受这种消费,就必须高考达到高校的录取分数。低于分数要求的个体就无法获得这种消费的权利。可见,高等教育的非排他性也是有限制的,并不具有完全性

表 3.1   内蒙古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亿元)

............................


2.2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多年来一直将“科教兴国”奉为基本战略,教育取得了显著发展成果,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越发展,对人才的缺口就越大,教育财政资金缺口也就相应增大。鉴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重要性,多年来很多学者对这一课题展开了分析研究。从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析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整体状况,着重探讨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指标时应该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建立过程,多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探讨;三是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的具体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整体现状方面

刘晓凤(2010)测算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明瑟收益,并与国外几个发达国家的明瑟收益展开对比,研究表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明瑟收益较小,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收率水平较低,教育成本较高  [19]。赵涛、李雅文(2012)测算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社会收益率,对比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数据,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收益水平较低,他们认为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收益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以及收益的非货币化表现  [20]。吴慧、刘志新(2009)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模式向大众化模式的转化,在一定范围内,扩招会带来更高的投入和产出效率。但是随着规模持续扩大,投入和产出效率就会下降,有必要打破原有的布局,重新将不同的高校和专业加以合并,新的布局有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高效率分配  [21]。张小平(2008)对比了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他认为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是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也难以避免。这是高等教育具有垄断性和特殊性造成的。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直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他认为要想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就要着力解决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要想办法让高校真正成为资金使用的主体。张小平认为教育部门对高等院校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需综合考虑高校人财物信息,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资金使用效率高的高校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投入,在高校之间展开数据分享,形成良性竞争,最终获得更大范围的资源利用效率的优化  [22]。吕伟(2008)从高校自身的角度研究了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分别是高校规模不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高校自身设施利用效率较低等等  [23]。张鹏(2018)认为,不同高等院校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一刀切的方式极容易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部门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