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论文,本文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总结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体系、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业务监督与复核和执行职业道德规范时等方面的问题;又总结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分别为:审计计划制定流程缺乏规范性;审计风险程序不当与复核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业务质量承担的责罚不明确。接着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完善业务前期准备工作;增强审计过程的管理监督;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复核;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日益发展,企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审计行业也在一直不断壮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依法设立的能够为企业提供会计、审计服务的专业机构,其审计质量与潜在的使用者及潜在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审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审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形象及其长远发展。然而,近年来,根据中国证监会对审计质量不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以及许多地方媒体持续披露虚假审计报告的现象,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会计师事务所的形象受到很大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串通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案件接连不断,对社会公众造成很大反响,社会各界开始质疑整个审计行业的审计质量,审计行业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产生不利。所以,内部存在缺陷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合理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结构、有待提高的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等问题相继暴露出来,这些问题都阻碍了会计事务所的推广与发展。这种背景情况下,增强研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1.2 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对我国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近年来的审计失败案例,归纳了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有助于增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然后通过对相关审计制度的研究,了解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员的审计过程和执行情况,总结了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现状,分析大华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从而使审计过程更加合理清晰,使审计人员的实施审计更加透明化,以提高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此外,本文对讨论和评析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也可具有参照意义,对深入研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审计质量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国外的文献研究就对审计质量做出了一些概念的界定。DeAngelo L.E(1981)把审计质量解释为被审计单位的一些违规行为被会计师事务所发现并由其对这些违规行为进行报告的组合概率。为了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报告客户的会计违规行为,注册会计师被要求不但要具有即刻发现违规行为的业务能力,也要具备即刻报告问题的独立性[1]。紧接着 Trueman 和 Timan(1986)又提出,审计质量应以财务报告或审计报告的结果来衡量。具体应依照信息的反馈是否准确来判断,就是说财务报告越能准确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其审计质量就相对越高[2]。后来,Lampe 和 Sutton(1991)提出了有关审计质量的新观点,认为审计质量需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看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里是否严格遵守了审计法则和有关规定;二是通过审计的结果来判断审计质量。即过程审计质量和结果审计质量[3]。
(2)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关于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的研究中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两个方面密切影响了审计质量的高低。
在会计师事务所方面,通过实验研究,Johnstone、K.M.和 J.C.Bedard.(2004)发现,整体上看,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低于大型会计师事务的审计质量,是因为其在执行审计程序的时候,不能遵循应有的制度规范,能承担的业务范围较少,会通过降低审计成本的方式减少外部环境的竞争[4]。Francis 和 Yu(2009)在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发生影响时的因素发现,作为审计服务的主动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程度会大程度地受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行业擅长等方面的影响[5]。通过实证研究,Lindborg 和 Hank(2007)也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声誉的好坏也是审计质量高低的影响因素。如果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当审计失败发生时,其可能流失的客户数量将相对较多,导致经济效益大幅下降。
......................
第 2 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审计质量
DeAngelo 在上世纪的 1981 年对审计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会计师事务所在被审计单位内部发现违规行为,这种违规行为主要是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不规范造成的违规行为。审计质量就是指对这些违规行为进行发现与报告的组合概率。还提出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很大程度决定了这种组合概率发生的可能性。审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反映于被审计客户是否满意于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审计服务。其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评判:审计过程质量的满意度和审计结果质量的满意度。
对于界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高或低,可以运用简单的二分法。将委托人的财务报表分为真实财务报表和虚假财务报表,同时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分为真实审计报告和虚假审计报告。只有当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类型与财务报表的类型一致时,审计质量才能被认为是高水平的。
此外,审计质量的高低还可以通过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来进行判断。注册会计师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就属于高水平的审计质量;若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时,人为地操作并“美化”审计意见,使呈现的书面审计意见与实际意见类型产生偏离,这就属于较低水平的审计质量。而同时,继续根据出具审计意见的偏离程度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此来衡量审计质量,例如,根据实际情况,当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最后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审计质量水平比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审计质量水平要高,反之则低。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控制理论
1948 年,美国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在其第一部专著中提出了一种方法,要求从一个关键目标点开始,对目标中的多个环节进行把控。这种方法正是控制理论未来发展的基础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控制理论又渐渐地影响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用理论。同样,审计控制理论的发展也得益于控制理论,通过信息反馈找出目标与结果之差,从而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加以纠正,使系统能够提高到客观规范的水平。反馈环节、信息环节和控制环节相互关联、互为前提且不可分割,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主要环节。在审计控制理论中,某些为提高审计服务质量的必要信息是为“控制”;传输必要的信息,再对传递信息的结果进行接收是为“信息的反馈”。这种传递会对信息进行控制和调整,以进行下次对信息的传输。因此,如果一个系统与外界的各个环节持续地对信息进行传递和接收,那么这个系统就能完成“控制”这一目的。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也是类似的,通过传递信息完成与机构内部或是外界部门的沟通与反馈。因此,通过反馈了解控制对象已达到的状态,引导控制对象朝着自己想达到的方向而努力就是控制理论的基本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过程正是对这些具体内容的控制。
2.2.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由产权经济学麦克林与詹森在 1976 年深入研究企业信息不对称时渐渐发展的,是三十年来契约理论的重要发展。它的中心目标是研究委托人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呈现冲突的情况下,怎样形成一份最好的契约来鼓励代理人。有了此基础的奠定,罗斯正式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主张将委托代理关系视作一份合同约定,规定了代理人在受委托人之托后,应该受到委托人给予的相应报酬,对委托人进行约定的工作。
表 3.1 2011-2018 年度行政处罚公告数量以及相关数据
........................
第 3 章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2
3.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12
3.1.1 监管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现状的宏观描述 ............. 12
3.1.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现状的微观描述 ....................... 15
第 4 章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 .....................21
4.1 完善业务承接准备工作....................... 21
4.1.1 完善审计方案的制订 ......................... 21
4.1.2 考虑业务的实际性 ....................... 21
第 5 章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案例分析 ...................25
5.1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25
5.1.1 组织结构 .............................. 26
5.1.2 行业资历 ........................... 27
第 5 章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案例分析
5.1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