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长期关注的,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研究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第一,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无论在时序上,还是在截面上大部分省份供需耦合协调度指集中在 0.3-0.5 之间,处于失调状态,且变化趋势不一,重庆、内蒙古、新疆、青海的供需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宁夏、甘肃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幅度不大,协调指数与 2010 年的相差不大,四川和陕西的协调度指数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不断演变,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较之以往大有提升,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官方,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民间,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享受文化生活的诉求不断提升;在官方,为了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党和政府做了一系列努力。党中央在 2005 年首次提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此党和政府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以及出台了许多重要文件。公共文化服务的改善是政府职能履行的表现,2006 年起的十三年间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共文化服务”一词达 17 次之多,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力度可见一斑。
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国家对其重视力度在不断加深。200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丰富农村文化。2006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文化建设的焦点放在农村,指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并在两年后进一步提出“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2009 年将这一工作进行细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2010 年,在政府极力倡导之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逐渐向农村和中西部倾斜,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实行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但是,2011 年 10 月,十七届六中全会依然指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应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故 2012 年的政府工作仍然离不开“基层文化建设”这个主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这与增加农村公共设施服务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总量相契合。随后近几年的变化,政府重点关注了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化、均等化等问题。直到 2015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这一报告,标志着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了新路径、新目标,从“送文化”转为“结对子,种文化”,并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中西部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思路的这一巨大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化进程,201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登上了法律舞台,帮扶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成了国家的一项法律义务。近三年,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一直围绕“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均等化水平”这一重心展开。
..............................
1.2 研究意义
当前,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改革的重要方略,在众多学者的呼声和现实的诉求之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已经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就必须把握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协调这个薄弱点。因此,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1.2.1 理论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发展较快,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理论研究却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本文在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农村为研究范围,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在横向和纵向上总结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的变化态势,实证分析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对供需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重新审视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以此为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提供对策建议,这有助于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问题,丰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1.2.2 现实意义
一方面,本文审视 2010 年-2017 年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协调状况,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存在的问题,并从过去实施的结构上分析原因,有助于政府吸取过去十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经验教训,而后立足当下,调整供给策略,这对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本文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求,将供给侧改革新思维利用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把作用力传递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端,这是有利于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问题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创新之举,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实践的发展,打破文化领域的“新常态”,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另一种说法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9],是供给侧改革理论作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实践表达,其内涵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大同小异。相似之处在于二者改革的指向都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即强调从供给端改变生产要素结构,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加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创新供给方式,调整供给结构。区别之处在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因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公共产品属性[50],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公平第一位,效率第二位。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不能一味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否则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就无从保障。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既要看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程度,又要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提升程度,成败的标准是双重的。通过前文的综述,可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学界基本已有定论,从逻辑起点、改革目的、改革方式、改革目标等方面进行了界定,逻辑起点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目的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方式是结构调整,目标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内含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之中,供给侧是主线,需求侧起辅助作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只有与群众文化需求进行有效匹配,供给的有效性才会得以彰显。
2.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公共文化是在社会公民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衍生公共文化需求,公共文化需求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产生。因此,公共文化应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21]。狭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产品及服务,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包含活动、产品和服务,还包含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关的制度及系统[21],例如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般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是主要依靠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生产或提供的具有公共性、公益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面向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目的是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
2.2 理论基础及其适用性
2.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供给侧改革的思想最初源于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该学派的开山鼻祖当论及让·巴蒂斯特·萨伊,他在 19 世纪初就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52],这一定律成为当时古典学派的主宰思想,尽管马克思在19 世纪 40 年代对萨伊定律进行了批评,指出萨伊定律把简单的商品流通和物物交换混为一谈[53],但是并没有引起任何主流经济学者的注意,萨伊定律依旧盛行。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指出古典学派过分相萨伊定律,忽视了有效需求,理论根基不牢[54],这严重挑战了萨伊定律的权威性,影响力由此减弱。接着,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思潮不断涌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反凯恩斯主义学派,供应学派便是其中之一。处于同一个时间段的中国学者们,受到西方供应学派的影响,开始向西方取经,涉猎其有关供给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国内学者习惯于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为“供给侧改革”,尽管被简化,但其实质依然有“结构性”的内涵[55]。
供给侧改革理论内涵主要有四点。第一,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激发有效供给,创造出刺激需求的新供给,而非一般的供给[56]。所以在供给侧改革中,供给和需求需要同时考虑,不能偏废,但是近期的重点在于供给侧的管理。第二,扩大有效供给侧关键是优化供给结构,我国的经济经过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目前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速降低,国内市场出现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等特征,而国人的海外消费热情却高涨,这说明国内的供给结构出现了问题,没有形成高质量的、多样化的供给。第三,优化供给结构的前提是完善生产要素供给,处理好五大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