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行政管理论文格式、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南省居民获得感评价研究

日期:2021年03月0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92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2221051525013 论文字数:42544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结论主要是:居民获得感是涵盖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社会公共服务、文化丰富、生态文明五大领域建设的统一体,采用政治建设感受、经济生活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与保障、精神文化丰富、生态文明良好五维度的评价结构是合适可行的;“政府服务态度”、“收入状况”等指标在居民获得感中居于重要地位,政治建设获得是当前河南省居民获得感提升的主导,与其他维度获得感的相关性最高;为此,要在一个整体性的居民获得感评价范围内,发挥好政治建设和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针对经济获得痛点做出相应调整,巩固好现有公共服务成效,引导居民更多文化与生态环保参与,提升河南省居民获得感水平与层次。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人民获得感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坚实执政根基。①习总书记 2015年 2 月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社会主要矛盾在于“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获得感”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执政方略转变的重大创新,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以“五位一体”总布局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理念,关注和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把重视和提升人民获得感作为国家重点任务不断深化推进。获得感指向人民享受到具体社会福祉的程度,是对“居民在哪些方面获得、获得程度如何、获得满意如何”等问题的回应,目前在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研究中,获得感内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诸多,对于居民获得感的评价分析结构也多种多样,但均未达成一致,直接对于某一地区获得感评价的研究也甚少。基于此,有必要对居民生活的真实获得与需求进行调查,建构系统的居民获得感知评价结构和具体评价指标,以量表和问卷调查数据量化居民获得感的实际水平,把握居民需求满足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为政府进一步提升居民获得感,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政策建议。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 关于居民获得感概念内涵的相关研究

作为本土性特色的中国概念,获得感(Sense of Gain)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国外尚无直接对应研究。国外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幸福感(Sense ofHappiness)、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生活满意度(Satisfaction withLife)、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等研究与“获得感”有一定的联系①,虽然都是用来评价居民普遍的生活状况的话语,但只反映出了居民的实际生活感知而忽略了居民对于政府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内涵,在具体的内涵与目标上与我国语境下的“获得感”不一致。

国内学界相关研究中,有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上对获得感的概念内涵做了相关研究,如哲学学者认为“获得感”是从“意义获得感”与“实在获得感”二者平衡上使人们重新认识幸福、诠释幸福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着社会与个人发展完善的一种平衡②;心理学学者认为获得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心理环节和社会心理机制调节作用下对客观社会现实的主观社会心理感应,包含情绪、认知、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等③,是个体在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和获得分享五个方面对于需求内容、实现途径和认知评价等过程中的心理体验④;教育学学者认为获得感是教育目标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是获得感的内生机制(“期望—参与—满足—认同”)与外生机制(“期望—整合—优化—共建”)的统一⑤。公共管理学者认为“获得感”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指数,是人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而产生的的满足感,⑥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各个层次中,涵盖居住环境、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尊严、心理状态、工作就业、社会保障、个人成就、住房状况、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⑦

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南省居民获得感评价研究

............................


二、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 概念界定

1. 获得与获得感

《现代汉语应用大词典》和《辞海》对于“获得”一词的解释是取得和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汉语大辞典》中对“获得”的解释则是“捕得”,意涵经过努力得到之意;可以发现“获得”是经过了潜在的自身努力劳动,取得了某些具体事物,从而得到如精神等方面抽象的满足,本文将获得定义为人们在经过自身的努力劳动,实现了满足自身需求的目标,并得到某种具体东西。

“感”,“动人心也,从心”,当外界事物造成人们心理思想情绪等的反应,就会产生感觉。从汉语词源角度看“获得感”是“获得”和“感”所组合起来的复合词,即人们经过努力后,得到了某些外界事物,从而在引起了思想情绪上的反应和感应,其强调在得到某种具体事物后产生的持续主观感受。因此从语义的角度看,“获得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客观层面的获得感,这是实际收益,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公共服务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主观层面的获得感,表现在得到收入增加、实际权益和服务等实际享有后,在精神上有感知认同并形成满意的情感体验,是主体在无形之中的感知。

作为一个感性获得的情绪认知与内心感受,获得感代表了人们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物质和精神成果相符合的程度,显示着实际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多少①,与政府绩效、经济发展、分配正义、政治认同以及政民关系等诸多议题相关②。事实上获得感也是具有个体化的主观测量指标,本研究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和我国社会综合建设实际将居民获得感定义为: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国家改革和建设方面感受到自身需求满足的程度,依靠自身的满意认知和情感认同对实际获得进行评价,进而对美好幸福生活有持续的积极体验,愿意在国家治理参与中增强个人发展信心。

...........................


(二) 理论基础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人的本性出发,协调组织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以此为出发点对居民获得感进行探讨也是合理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从本性需求出发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状态,结合低级本性和高级本性两个层面,从需求上升和整体性需求满足对行为指导作出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获得感的层次结构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0 世纪 40 年代在《人类激励理论》中马斯洛首提“需要层次论”,之后在著作《动机与人格》中将此进一步完善:“需要层次论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扩展我们对于人格的理解,这种本性是人类本能的(instinctoid,类本能),它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③。马斯洛将人类需求的结构具体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人的最基础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处于需要层次结构的最底层,与人类生存相联系的安全食物、良好睡眠等需求是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须的;安全需求包括周围环境安全、人身、财产保险等的安全;社交需求是对于爱的需求、友谊、自然的需求,人们在互相交往中获得归属感和爱;尊重的需求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并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在世界上的价值;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们希望意识并发挥到他们的最高潜能,增长并丰富自己的特长优势以从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表 3-1 河南省居民获得感评价指标假设结构

..........................


三、 河南省居民获得感评价结构建构..................20

(一)建构目标与原则..............................20

1. 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20

2. 全面反映居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效.........................21

四、 河南省居民获得感评价结构实证分析............29

(一)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29

(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30

五、 河南省居民获得感评价与提升建议.........................46

(一) 河南省居民获得感水平整体评价.......................46

1. 河南省居民获得感处于“中等水平”,十八市居民获得感得分均衡............46

2. 河南省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得分最高,政治建设获得感得分最低................47


五、 河南省居民获得感评价与提升建议


(一) 河南省居民获得感水平整体评价

根据各维度获得感得分函数公式和综合得分函数公式,对河南省十八地市居民的各指标调查数据带入公式,分别计算出河南省各地市及全身居民获得感指数的综合得分和分维度得分(见表 5-1)。

表 5-1 河南省十八市居民获得感得分表

.........................


六、 结论与展望

正如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永恒主题和永远进行时①,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作为居民美好幸福生活评价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让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已成为全党全社会普遍共识,如何在政府公共管理的实践中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生活环境,让居民在公共服务的享受中感受到需求的满足与获得,是研究公共管理应该有的思考与责任。从居民获得感内涵与分析框架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