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研究引入生态学中“共生理论”,把乡土知识做为提高社区参与的研究出发点,使当地基层政府和保护主体各方认识到自身在保护区社区共管中的角色定位,由单一保护转为多方共生主体共同参与资源管理的格局。社区居民在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公园管理局、地方各级政府、社区居民、NGO 及社会其他人员、共同合作,使各个社区和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组织整合起来,共同组成共管互利体系。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自 2013 年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目标任务后,自然保护区、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都在踊跃参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截止 2020 年 1 月,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普达措、北京长城等 10 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入验收阶段 1。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委《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去试点实施方案大纲》中提出试点目标为:保护为主,全民公益性优先。方案中规定了管理体制构建方案和运行机制构建等具体内容,其中运行机制构建方案包括日常管理、社会发展、经营和社会参与四个方面。
根据 2015 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2013 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 1864 只,其中四川境内有 1387 只,甘肃境内有 132 只,陕西境内有 345 只。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等多元因素影响下,大熊猫种群已缩至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根据地震监测报告,汶川、雅安地震带的核心区与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重合,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生态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使得熊猫种群具有灭绝风险。2014 年至 2016 年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探索建设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官网数据显示,整个国家公园面积为 2.7134 万平方公里,划分为四川省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陕西省秦岭片区和甘肃省白水江片区,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 12 个市(州)、29 个县(市、区)。其中四川区域内面积为 20177 平方公里,甘肃区域面积为 2571 平方公里,陕西园区面积为 4386 平方公里 2。在此基础上,将园区按功能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去和科普游憩区,可恢复大熊猫栖息地之间的联系,保障野生大熊猫户外生存环境。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家公园最早由美国提出,1872 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至今美国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公园。国外其他国家相继建立国家公园,相关研究多聚焦于社区与公园管理问题,各国管理体制和公园发展情况差异,管理模式大致分为合作管理、强制管理、合作保护协议、第三方组织管理等。
Co-chrane(2006)指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保护模式为“孤岛式”,将人与自然隔离为两个分别独立存在的部分,采取合作管理模式达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平衡和谐状态 1。张海霞(2010)认为合作管理的另一典型代表是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社区居民获得 50 年所有权和出租权,国家公园允许社区居民开展狩猎活动作为土地征收补偿 2。Barker 和 Stockdale(2008)以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合作管理模式运用的有限性 3。Maxl(2009)分析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后,认为发展中国家除了肩负环境保护目标外,也需要从公园中获取经济效益以支持公园社区居民发展 4。Sophia Imran(2014)在对发展中国家公园进行分析后得出,“发展中国家国家公园建设、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之间呈动态正向关系。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状况不同,面临的社区管理问题也有所不同。对于芬兰,瑞典,挪威北欧等国家不考虑社区发展问题,爱沙尼亚等发展中的国家公园则是有着肩负消除贫困的任务。早期国外许多国家在处理国家公园保护问题时,采取强制干预,排斥社区居民的态度,通过强制搬迁的手段,将居民迁移出保护区范围外。加拿大普遍采用从公园迁走居民和人工建筑,但这个做法引起了园区内的原居民与国家公园管理的针锋相对,最终造成尖锐的社区冲突。因此现在一般不采取强制搬迁方式,转变为与相关方协商谈判和共同管理的方式对公园管理和保护。《国家公园行动计划》明确民众必须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公园规划制定、管理决策的过程中,达到了国家公园重视与社会各类组织、研究所、园区居民等多方合作。经过多年的实践管理,国际面对管理冲突问题多数采用合作管理。由于认识到了社区居民利益需求对于建设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当遇到国家公园与社区居民发生利益冲突时,首先选择保护社区居民利益。为了解决社区冲突问题,提出了缓冲区管理,冲突解决策略,生态旅游和资源适度经济利用刺激等解决机制。
.......................
2 理论基础
2.1 国家公园
2.1.1 国家公园定义
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是保护国家级和世界级自然景观区,为精神、科学、教育或旅游等提供服务,尽可能按自然状态长久地维持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保持该区域的自然状态或接近自然的状态,对宗教、教学、文化娱乐等旅游活动进行管理;禁止损害保护的资源开采或土地占用活动,考虑当地人民的需求包括对管理目标并无影响的生活资源利用;维护有价值的生态学、地貌学、宗教或美学方面的特征。根据这一管理目标国家公园相比自然保护区的变化在于更加侧重于保护和公益性,在研究国家公园的社区参与问题上,更多地从公益性出发吸纳社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
2.1.2 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保护面临的四大困境:栖息地退缩破碎严重、保护与发展协调困难、保护地机构分散重叠、科研支撑和服务能力不够。针对困境大熊猫国家公园为解决问题,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在原有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基础上规划组成而来,相比原有的自然保护区范围更为广泛,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通过加强栖息地廊道建设,以空中廊道、地下隧道等方式,解决动物通行问题,使得天然生态区连接以解决栖息地退缩的问题。植被恢复、道路优化、生态搬迁等方式对受损退化、碎片化的栖息地恢复改造。
.........................
2.2 社区参与理论
2.2.1 社区参与定义
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书中首次提到社区概念,滕尼斯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商业社会过渡过程中,人际关系特征及社会整合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存在“社区”与“社会”两种表现形式。“社区”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乡村社会,由血缘、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密切人际关系。“社会”强调个人意志、理性契约和法律基础。
“社区”一词在中国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 30 年代,费孝通等社会学研究者将community 议为社区,并将其定义为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概念,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语。后续有许多国内学者也对“社区”一词进行了各自的定义。冯桂平(2011)指出一般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区别于中国百科大全书社会学卷中强调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社区所在的空间地理概念,滕尼斯没有明确的地理特征概念,更强调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型社区形态出现,如由共同爱好、世界观组成的虚拟社区,这种社区是跨越地理空间限制的。由此可见,以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划分的社区比地理空间下的社区意义更为广泛。
参与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译为参加事物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对应英文 participate,指“个人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种鼓励个人团队的目标做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中”。 Sewell,Coppock(1977)在公共管理学中的参与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正规及非正规的机制使公众介入决策。Cahn,Passeff(1971)指出居民参与是对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使得目前在经济或政治过程中被排除在外的人也被包括进来。
................................
3 卧龙社区参与现状 ...........................15
3.1 参与形式、内容 ........................15
3.2 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现状 ................................16
4 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18
4.1 社区参与的问题.................................18
4.1.1 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19
4.1.2 生态战略与社区参与衔接不足........................20
5 社区参与政策建议........................25
5.1 增强社区居民责任感和归属感..........................25
5.2 建立对话机制..........................26
5 社区参与政策建议
5.1 增强社区居民责任感和归属感
积极开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