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论文格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城乡融合背景下青阳县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与规划策略探讨

日期:2024年10月0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4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09291559157437 论文字数:46966 所属栏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论文,本研究立足于城乡融合背景,从“资源本底-城镇辐射-乡村引力”3个维度遴选30个评价指标,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构建青阳县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和障碍度模型对青阳县乡村潜力进行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和障碍因子诊断,最后通过“特色单维度-综合评价”对乡村发展进行合理类型划分,提出针对性规划策略。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宏观背景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城乡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城市不再无限扩张,人口和资源也不再单向流动。我国城乡关系也已经从原有的城乡分离、差别、统筹和一体化开始迈入城乡融合的发展阶段[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关于要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关键在于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确保城乡间要素自由顺畅地流动。此外,党中央文件也提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系列政策导向,指明了乡村发展方向,亟需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为乡村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从城乡关系演变历程变迁可知,城乡关系的协调并不是以城镇或者乡村的某一种模式、力量为主导,城乡之间要素是相互流动、影响和制约。城乡融合是将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强化两者的互动与交流,实现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其核心在于搭建有效的城乡联系[2]。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评价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发展潜力时,常常只考虑乡村自身的资源本底作为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城乡关系之间的互动要素并未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城乡关系的改变,这需要将重点放在融合互动过程中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动力[3]。

因此,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对乡村发展潜力评价的研究,需要从乡村自身的资源本底、城镇对于乡村的辐射和乡村对于城镇的吸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探究城乡之间互动关系,统筹考量城乡关系,科学识别乡村发展潜力潜力,构建青阳县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结合发展潜力评价和障碍度诊断结果进行合理划分乡村类型,提出差异化指引乡村未来发展策略,为处于城乡融合阶段的乡村提供建设思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关系发生深刻转变,给乡村带来机遇和挑战。立足城乡融合发展背景,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和理论基础,在深入剖析青阳县乡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资源本底-城镇辐射-乡村引力”3个维度梳理出城乡互动过程中影响乡村发展潜力指标因子,并通过综合集成赋权法构建青阳县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探索乡村发展潜力空间格局特征和障碍因子,综合考虑乡村发展潜力评价和障碍度诊断结果,合理划分乡村类型并结合实例提出差别化规划策略。愿为处在城乡融合阶段的其他乡村发展提供借鉴。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论文怎么写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乡村发展潜力评价理论研究是立足城乡融合背景的重要探索。这得益于城乡关系的转变,使得乡村不再单向流动,城乡之间的互动也给乡村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探索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关键影响因素,从而协调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未来发展建设。在深入梳理和归纳国内外乡村评价与发展策略等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从城乡融合背景出发,选取科学全面、针对性强

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关系发生深刻转变,给乡村带来机遇和挑战。立足城乡融合发展背景,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和理论基础,在深入剖析青阳县乡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资源本底-城镇辐射-乡村引力”3个维度梳理出城乡互动过程中影响乡村发展潜力指标因子,并通过综合集成赋权法构建青阳县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探索乡村发展潜力空间格局特征和障碍因子,综合考虑乡村发展潜力评价和障碍度诊断结果,合理划分乡村类型并结合实例提出差别化规划策略。愿为处在城乡融合阶段的其他乡村发展提供借鉴。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乡村发展潜力评价理论研究是立足城乡融合背景的重要探索。这得益于城乡关系的转变,使得乡村不再单向流动,城乡之间的互动也给乡村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探索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关键影响因素,从而协调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未来发展建设。在深入梳理和归纳国内外乡村评价与发展策略等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从城乡融合背景出发,选取科学全面、针对性强指标因子,进而构建了青阳县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明确乡村发展空间格局特征和障碍因子,合理进行乡村类型划分提出差别化指引策略。对有效识别乡村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为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推动县域层面上乡村发展的深入探索,也希望能丰富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理论研究。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乡村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的地理区域,是一个融合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4][5]。其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整体规模较小,且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胡晓亮等学者提出乡村的概念和内涵是动态的,不存在孤立的乡村,都与外部世界产生一定关联[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乡村要素逐渐流动到城市区域,开始进入城乡融合阶段。城乡之间发展的重心逐渐向城镇转移,由于要素的单向流动,许多乡村地区面临着发展的问题,包括人口外流严重、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7]。为了促进乡村的发展,自21世纪开始我国出台了2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和促进乡村旅游等,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在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仍然是未来发展的重心。本文研究的乡村是以行政村界限,与城镇之间进行要素流动的组织单元,具有独特资源的综合体。

2.1.2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多要素的融合与发展。在过去的发展中,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现代化与乡村落后的差距进一步扩大[8]。何杰等学者提出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等值化是城乡融合的目标,从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9]。刘守英等学者表明城乡融合是城乡转型过程中的阶段之一,其主要包括在人口、经济和空间的融合特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阶段,需要从城乡融合的思维出发,注重城乡之间的联系[10]。城乡融合旨在打破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的在融合背景下协调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11]。在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同时,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2]。我国城乡发展总共经历三次重大阶段,首先是党十六大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由政府牵头建立农村社保体系。其次,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是一体化发展,需要以城促乡协调发展。

2.2理论基础

2.2.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着重探讨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动态交互与影响。这表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通过改造和适应环境,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16]。同时,地理环境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活动作出反馈。这种互动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空的变迁而不断演变与调整。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地域”概念,即强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交织的地域系统。这一系统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共同构成,这些要素在相互依存与影响中共同维持着系统的动态平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以应用许多实际的领域,其中就包括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7]。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会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18]。因此,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就需要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2.2.2城乡融合理论

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有机体,彼此之间占据特定的空间领域。融合是指在接触或碰撞中,城市和乡村各种空间要素相互渗透,直至趋近一致的状态,这体现城市和乡村是从差异到趋同的转变[19]。城乡融合理论可追溯到20世纪后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乡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20]。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涌现出“城乡一体化”的新概念,由部分学者率先提出。他们坚信,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城乡关系演进的必然走向,更是推动城乡和谐共进的关键路径,对于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21]。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城乡融合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章城乡融合背景下青阳县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19

3.1数据来源..................................19

3.2研究区概况..............................20

第四章城乡融合背景下青阳县乡村发展潜力评价.........................40

4.1青阳县乡村发展潜力评价.........................40

4.1.1数据处理结果....................................40

4.1.2各因子发展潜力评价结果......................43

第五章城乡融合背景下青阳县乡村类型划分与规划策略...................58

5.1青阳县乡村类型划分与总体规划策略...................58

5.1.1青阳县乡村类型划分..............................58

5.1.2青阳县乡村发展规划路径...........................60

第五章城乡融合背景下青阳县乡村类型划分与规划策略

5.1青阳县乡村类型划分与总体规划策略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