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基于社会创业理论视角,以三个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旅游企业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社会创业及社会创业商业模式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这三个旅游企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社会创业商业模式进行探索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旅游企业进行社会创业的商业模式基本符合所提出的商业模式要素框架。在社会创业作用下,旅游企业可从价值主张、核心资源、关键业务及盈利模式等四个层面进行创新,进而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第二,社会创业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其显著的影响具体有:提高相关主体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扩大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开发;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经济基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
2013年,国家文化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生产性保护理念,并要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首要目标,通过一系列市场化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及其资源转化为相应的文化产品来进行保护。这种方式主要可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技艺、艺术和医药等领域。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但从这种方式的本质来看,它仅适用于有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可能导致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尽管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若对其进行合理的使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将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且经实践证明,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规律(谭宏,2016)。
当前,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中,最普遍、最具吸引力的生产性保护方式当属旅游开发利用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旅游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产业发展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开发成各种丰富的旅游内容和形式,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吸引物,为地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根据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有效开发。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有两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内生动力不足。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重视和提升,但在旅游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当地人的主动性是不够的。这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二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所追求的经济目标过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求来看,其保护传承与合理开发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同时被兼顾的。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主体却可能因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商品化和文化空间的旅游化问题。由此来看,要促进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充分调动当地人的主动性,让当地人在旅游开发和利用中获得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简言之,要同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才能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
1.2 研究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模式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较多,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就我国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传承力量不足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社会创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两个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这些成果也进一步为社会创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中,较少有学者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旅游企业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且在社会创业的相关研究中,国外学者尚未对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领域的实践进行研究,国内学者虽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仍缺乏相应的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目前,也没有学者从社会创业视角来探讨研究社会创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社会创业是否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在社会创业视角下旅游企业如何去进行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
2.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称为无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概念最早出自日本于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该法提出了“无形文化财”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拥有艺术或历史价值较高的音乐、戏剧、传统工艺及其他无形财产。韩国在1964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也使用了该概念,且在日本所界定的概念内容中加入了“学术价值”这一概念。对比来看,日本和韩国提出概念内容基本相同,都对“无形文化财”的艺术层面与历史层面的价值予以肯定。
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与概念界定主要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提出了“民间传统文化”一词及其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关于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保护的倡议》中提出“民间传统文化”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由个人或群体表达传承的、基于社会文化传统的实体。其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语言、传统习俗、手工技艺及其他艺术形式。第二阶段是提出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词代替“民间传统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沿用1989年提出的“民间传统文化”术语,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词来代替“民间传统文化”。第三阶段是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及概念。联合国第十三届成员国大会在2001年首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并将其界定为:人们在各种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所获得和所创造的相关的知识、技术、产品、资源以及相关操作空间和社会结构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明确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该概念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主体主要包括个人、团体组织和群体等三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些认知主体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类无实体形态的文化(如表演艺术、知识、技能、实践等等),能够通过有关的实体产品、空间场所以及工具所呈现.
............................
2.2 文献综述
本小节主要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社会创业”两个主题进行相关文献的梳理与阐述。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与分析,进一步明确本文需要探讨的研究问题,二是对社会创业理论的相关研究作分析和阐述,建立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作为本文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的理论依据。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根据本文的研究问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这一研究主题,通过梳理与阐述该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一步明确本研究需要探讨的研究问题。因此,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相关内容。
2.2.1.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研究者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领域开始涉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从研究阶段来看,可将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之前,国外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实性、旅游者动机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研究方面,Daniel(1996)以美洲原住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旅游环境中所进行的舞蹈表演的真实性及原真性进行了研究;Wang(1999)则从游客视角探讨了其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文化真实性的内涵;Waitt(2000)以澳洲The Rocks为例,对旅游者的历史真实性感知进行实证研究,并指出所有旅游者对历史体现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在旅游者动机研究方面,Krakover和Cohen(2001)对旅游者的过去经历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指出怀旧情结也是旅游者前来参观遗产地的原因之一;Shackley(2001)指出,遗产地的艺术价值、建筑价值及其环境氛围是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Richards(2001)通过对比本地和外地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指出,挑战新体验和了解新事物是促进外地旅游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因素;Poria、Butler和Airey(2003)从游客视角对其知觉、认知和行为等进行了实验调查,指出情感体验也是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之一。简言之,这个时期国外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和旅游者动机较为关注,但还没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专门研究。有学者指出,其原因可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形成较晚有关系(Morsi,2005)。
.............................
3 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分析的理论框架.............................. 29
3.1 社会创业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29
3.1.1 价值主张................................. 30
3.1.2 核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