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英语翻译学论文格式、英语翻译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翻译中的模糊性与灵感型思维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341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004021732293681 论文字数:7000 所属栏目:英语翻译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摘 要:灵感思维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雅 境的营造, 对翻译质量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灵感思维的获得从知识积淀上对翻译主体提出了较高要求 灵感思维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百科知识 形象思维等实现的 加之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使得高质量的译作实属难得

一、 翻译:字字皆辛苦

翻译创造的深刻哲学基础是人类创造的最深层领域———思维活动。文学理论家和语言哲学家理查兹(I. A. Richards)曾说过:Translation is probably themost complex type of event yet produc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smos. 翻译也许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最复杂的一桩事情。如此复杂的事, 没有创造性能处理得好吗? 翻译个中甘苦, 唯译者心知肚明。在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 一书中提到:译作一旦完成, 人人皆可读之、论之。面对行云流水般的译文, 读者一目十行, 酣畅淋漓, 却浑然不知我们译者的艰辛。要想使读者的阅读畅通无阻, 我们必须辛勤劳作, 清除羁绊。田地不经过清理, 耕作起来就不会顺畅。马丁•路德(1963 年)。随着科技发展时代的来临, 翻译参考数据日益丰富, 甚至人工智能的机器翻译也已经研发问世。但是计算机还需要人脑操控。翻译也是如此, 高质量的翻译还是需要翻译者的校对、 修改。一切翻译, 诸如古文翻译、 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方言翻译, 文学翻译、 科技翻译等, 除机器翻译外(因为不是人脑的翻译), 都需要这种艰苦劳作、 严谨缜密的综合思维。原作的语言、 文字、 结构、 风格等, 总是在与译者头脑里储存的知识单元或相似结构的矛盾运动中并通过人的能动思维来实现融合的。

二、 翻译活动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在英汉语言的翻译实践中, 我们经常同语言的模糊性打交道, 无论从语义自身的角度、 认知理解的角度还是语义对应的角度均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即所谓的模糊性。人类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思维能力。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引起英汉语言翻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英汉语言翻译实践中俯拾皆是。“He has some trouble.”“他有麻烦。” 可以理解为他生病了, 也可指他违章、 犯罪了等等。这里“trouble” 是一个模糊的委婉语, 更多的情况是隐蔽的。又如英语文化中, 家庭的核心关系是夫妇, 在中国家庭里核心成员是父子, 这是英汉语言亲属称谓简繁不一的根本原因。汉语中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 八种关系不可能一清二楚地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语。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 Geoffrey,Leech 称:“语用描述只能建立在连续、 模糊不定的语言值之上”。另外, 翻译作为一种精神活动、 思维活动, 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这个度是模糊的, 甚至可以说“信、 达、 雅” 作为翻译的标准也有其模糊性。种种模糊的存在给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模糊性思维不是模糊的思维。人类的语言存在大量模糊现象。有模糊语言,就必然有模糊思维。所谓模糊性思维,就是以反映模糊现象为对象的思维形式。正是模糊性思维,才在事实上,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对立统一”的桥梁。(王华琴,王清亭, 1997)自觉地运用模糊性思维来探讨或重新认识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三、思维火花与灵感迸发

翻译是一种渗透创造性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翻译时, 若没有灵感思维火花的迸发,就难有如神的妙笔。严复曾经提出“一名之立, 旬月踟躇”的翻译精神, 而“旬月踟躇” 之后的豁然开朗。应该说, 与灵感思维更密切相关的是“格式塔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强调问题情境结构的重要性, 认为问题解决是形成问题情境的新的结构, 即把握问题情境中诸事物的关系, 并且是以突然的方式实现的, 表现为“顿悟”。这种顿悟就可视做一种“灵感”。(毛荣贵,范武邱, 2004)(1)灵感思维的获得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 人们对灵感触发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探索, 认为久积突爆的灵感是有准备的大脑在抽象(逻辑) 思维、 形象思维的基础上, 扩大深入到潜意识多维主体的思维成果。同时, 对灵感与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直觉的关系进行了界定,认为灵感是“悟” 出来的, 而直觉是“看” 出来的。在灵感激发过程中“感兴” 与“养兴” 辩证地存在。如果说“感兴” 表现为一种偶然得之, 无意得之, 反常得之的过程, 那么“养兴” 则表现为一种长期积累,刻意追求, 循规思索的过程。可见灵感绝不是“空穴来风” , 它需要思维主体在百科知识方面日积月累, 悉心思考, 反复琢磨, 只有这样, 灵感才能喷薄而出, 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的“纯灵感思维”。(2)灵感思维译品的妙笔生花1. 灵感译文是一种背叛1) If my mother had known of it,she’ d havedied a second time.a) 如果我母亲知道这事, 她一定会气得死第二次的。b) 如果我母亲知道这事, 她一定会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灵感译文” 的本质是创造, 是创新, 是“背叛”。died a second time 被译成了“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 不是典型的“背叛” 吗? 但是, 当此译与原句摆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顿感译者创造活力之美。再如, “三思而后行”译成“Look before youleap” , “这明显极了” 译成“It is two and two makesfour” 等等, 无不体现出译者的创造性思维。2. 灵感译文是一种炼字Change is part of life and the making of character,hon. when things happen that you do not like,youhave two choices: You get bitter or better.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也塑造了人的意志品德, 亲爱的。当你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了, 你有两种选择:要么痛苦不堪;要么痛快达观。原句有哲理, 尤其是 You get bitter or better , 是全句之“眼” , bitter or better, 音律优美, 琅琅上口。照字面直译显然尴尬, 译者使用“痛苦不堪” 和“痛快达观” , 与原句相映成趣!再如:Man Arrested for Airline Bomb Jokea) 飞机上制造携带炸弹的笑话的乘客被逮捕b )“空” 中无戏言英语原句系《科技英语学习》 曾经刊登过的一篇短文的标题。译 a 长达18 个字, 且不易理解。译b 巧借汉语“军中无戏言” 一语, 易其一字, 而得佳译。3. 灵感译文是一种意境“百闻不如一见” 译为“Seeing is believing”。再如: Illness brought her a strange restlessnessand made her all the more eager to cling to life andsqueeze from it the last drop of happiness. It made herenvy health ,but it also made sentimental over a leafthat the wind had blown into her room.没有意境的译文:这种病使她有一种奇怪的不安, 使她更急切地抓住人生, 似乎是要把人生的幸福挤到最后的一滴而后已。这病使她多么羡慕人家的健康, 也使她看见一张被风吹进房间的树叶也会感伤。意境悠远的译文:这种病使她特别敏感不安, 她越发急切于抓住人生不放, 似乎是要把人生的甜蜜幸福挤到最后的一滴而后已。这病使她多么羡慕人家的健康, 也使她多愁善感, 见一叶飘零, 随风入室, 便愁绪满怀, 无以自解。(马红军, 2002)4. 灵感译文是一种巧合The professor t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Young men,Order!”—The entire class yelled”Beer!”a) 教授敲击桌子喊道: 年轻人,请安静!————学生: 啤酒! 【注:英语的 Order 含歧义:请安静;点(什么菜), 要(什么饮料) 】b) 教授敲击桌子喊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吆喝(要喝) 什么? ————学生:啤酒!两译相比, 前者不是翻译, 而是带注释的解释,即便解释得很周到, 读者仍一时难解原句之妙。而译 b 则是灵感思维的绝妙产物。吆喝→要喝, 能寻到如此巧合的谐音词来翻译英语含歧义的单词 or-der , 译者一定能享受到创造的乐趣。(3)灵感思维对译者的要求1. 灵感思维与百科知识人在思维过程中, 不断输入信息, 贮藏信息、 输出信息。信息与信息之间, 不断进行交流, 或重叠、或参差, 或交融、 或互渗。它平常被集存在意识的仓库中, 而处于安静状态, 但在思维过程中, 如果受到外在相似信息的诱发、 刺激, 这种原来酣眠着的“相似块” , 就会苏醒过来。(刘祖培, 1991)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 即外界刺激, 触景生情。或因外界某一刺激而受到原型启发, 或者由于某种联想而触类旁通。翻译是一门“杂学” , 成功的译者应该是“杂家”。一些生活常识, 看起来微不足道, 有时却能使人茅塞顿开。这些百科知识, 往往闪烁于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最佳结合处。如:He rose joint by j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