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写作栏目提供最新税法写作格式、税法写作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税法问题研究

日期:2020年05月18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41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5132139173224 论文字数:28599 所属栏目:税法写作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税法写作论文,本文着眼于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根据不同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不同资金与股票来源方式进行相关税收法律问题的剖析,借鉴国外相关税收制度的优秀成果,从税收法律层面,为员工持股制度在我国的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笔者相信,通过严格的立法改进、完备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相关法律制度的联动更新、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以及提供有效的纳税指导,员工持股制度在我国的长远发展之路将会更为平坦。


一、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理论及主要管理模式


(一) 何为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和期权从而使其获得利益的一种激励制度。通过此项激励制度,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共享收益、同担风险,同时,员工通过购买企业部分股权而获得对企业的相应管理权和决策权,这体现了“共同治理”的理念,通过利益的纽带推动现代企业在管理上的创新。而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显而易见,此项激励计划的实施主体为所公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王震良、崔毅(2003)认为员工持股计划是企业融资的一种措施,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新兴、创业型企业发展已离不开人力资源的资本化,员工持股计划被看做是以人力资本的方式作为经济资源参与到企业的利益分配当中来,允许员工以人力资本出资对解决员工持股资金不足的问题大有帮助①;李昕(2000)认为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特殊的报酬计划,其通过折扣和股票未来的升值前景给员工予以回报,目的是为了吸引、保留、激励员工②;陆春燕(2002)将员工持股计划看作是一个兼具激励与福利双重机制的养老金计划,员工持股计划一方面使员工持有本企业的股票,获得生产性资本,成为有产阶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股东权益的构成,分散了经营风险③;张孝梅(2016)认为员工持股属于长期激励的一种措施,员工通过股票的持有而享有企业的部分所有权及未来收益权的利益分享机制和拥有经营决策权的参与机制④。

员工持股计划使得企业员工同时具有劳动者和股东双重身份,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挖掘公司内部成长的原动力,优化企业股本结构,提升公司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治理水平。其次,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企业筹资和扩张的有效方式,有利于防止其他公司的敌意收购。同时,员工持股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员工的退休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


(二)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与“股权激励”的区分比较

1.有关“概念界定”的比较

根据我国现有的政策,“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的概念各有侧重。2014年《指导意见》中规定:“员工持股计划是指上市公司根据员工意愿,通过合法方式使员工获得本公司股票长期持有,股份权益按约定分配给员工的制度安排。”2018 年修正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本办法所称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

狭义的“员工持股”指的是,企业在公平的前提下,允许企业的所有员工直接或间接地持有本企业的部分股份;而广义的“员工持股”可以扩展为只需包含两个重要因素——“企业员工”与“持有企业部分股份”。由此可见,广义的“员工持股”包含着“股权激励”, “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不可以单单视为平行或是对立的关系,因为两者在某种情形下存在一定的交集,应属交叉关系⑤。

2.有关“持股期限”的比较

根据 2014 年《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12 个月,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36个月,自上市公司公告标的股票过户至本期持股计划名下时起算;上市公司应当在员工持股计划届满前 6 个月公告到期计划持有的股票数量。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第十三条规定:“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从首次授予权益日起不得超过 10 年。”第二十四条规定:“限制性股票授予日与首次解除限售日之间的间隔不得少于 12 个月。”由法律条文可知,“员工持股”的持股期限相较于“股权激励”而言要更短一些,以此更好地降低上市公司员工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风险。员工持股计划与股权激励的持股期限设立初衷是为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利益有效结合起来,使得员工在因劳动获得固定工资之外,还能够享受因企业股权的增值而带来的收益。持股期限的设定,并不是阻碍员工获利的可能性,相反,其是从保护企业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避免由于短期的股权频繁变动而影响员工所获得的收益甚至是企业的存亡。因此,持股期限类似于企业与员工的一个平衡点,其设定的合理性需要被充分关注。

..........................


二、 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现状及存在的税法问题


(一)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所需资金和股票来源的现状

1.上市公司员工持股之资金来源的规定与实施现状

通过对 2014 年《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②进行分析并结合上市公司采用普遍采取的手段,资金来源的内容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员工自筹资金。员工个人自筹资金可以是员工的工资薪酬、奖金,也可以是员工以个人名义对外筹集的资金。员工自己出资使得员工成为了风险的承担者之一,这是增强员工的股东意识、对企业负责的最有效方式。同时,员工的出资也向证券市场传达了利好的消息,表明员工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着信心,
这将有利于公司在市场中不断获取竞争优势。

第二,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该方式往往由上市公司提供保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借款购买股票,例如 2018 年《江苏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中表明:本期员工持股计划筹集资金总额上限为 5,100万元,资金来源为两部分:一部分员工自筹资金 2,550 万,另一部分申请银行配资 2,550 万, 具体金额根据实际缴款金额确定。①但我国金融机构在开展这种股权信贷业务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阻碍,好比《贷款通则》第二十条第三款中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股东借款。这一方式又可分为股东有偿向员工提供借款与股东无息向员工提供借款,借款本息在员工每年分红时抵扣,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进行偿还。拓斯达、分众传媒、掌趣科技、海辰药业、新宝股份等上市公司都是采取自筹加股东借款的方式为员工持股筹集资金。

图 1

.........................


(二) 相关规定中引发的税收法律问题

虽然《公司法》对于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提供了立法层面的保障,然而实际上,一些大型的上市公司给予给小股东的地位依旧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已经逐步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正所谓股东的身份名存实亡,公司的真正操纵权限集中于经营管理者以及少数的大股东手中。小股东们缺乏足够的有关公司运作情况的有效信息从而难以对公司的战略发展方针提供明智的决策,往往只会盲目地追随经营者或大股东的脚步。在小股东们眼中,公司只要在短期内获得利润就万事大吉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赚取。而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恰恰是解决这一困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从另一角度想,却又使得无实权的小股东数量增多让问题加剧。

1. 资金来源之规定难逃“双重被税”

虽然我国证监会在 2014 年《指导意见》相应地拓宽了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与股票来源,但结合我国国情来说,其所起到的作用还远远不足以支撑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的良性发展,且难逃税负加重的命运。相关法律规定的制定者在制定有关员工持股计划的规定时只考虑到如何方便员工出资参与,而忽略了若采用该方式员工或上市公司可能会面临的纳税问题与所承担的风险问题,例如:若员工以薪酬作为参与持股的资金来源,在 2014《指导意见》中没有对薪资做出税前还是税后的清晰规定时,参与员工就有可能承担薪酬与股权分红两次情形下被征税的后果;若上市公司以提取奖励基金作为参与资金来源的方式,在规定当中没有指明对所提取的奖励基金占比,也没有对从净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存入员工持股计划资金账户后是否无须缴纳税款进行说明,更没有对投入员工持股计划所支出的相应费用做何种会计处理进行规定的情况下,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可能需要承担过重的税负。而且,相较于美国的资金来源的立法规定,我国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美国,员工持股计划是税法中的一种员工无须投入自有资金即可通过免税信托持有其所在企业股份的合格计划①。而我国在实际应用中,资金来源主要为员工自筹资金、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股东提供借款、公司提供奖励基金这四种常见的形式以及相互配合的混搭形式,且从文章前段图 2 中不难发现“员工以其合法薪酬、自筹资金作为资金来源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方式利用率最高,以混合资金来源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方式利用率最低”这一实际情况。由此可见,我国出台的相关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的法律规定困住了上市公司的选择方向,也就导致了持股员工被双重征税的情况无法避免。

...........................


三、美、法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税收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34

(一)美国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及税收制度.........................34

1.发展前沿...............................34

2.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及其税收政策...............................35

四、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税法问题的路径........................... 39

完善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相关法律规定...................................39

1.打破员工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