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格式、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日期:2020年01月0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103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912211230206059 论文字数:37484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队伍,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他们担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21 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能否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能否屹立世界舞台的重要因素。

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也为当前高等教育培养高校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形势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的现状如何?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有何作用?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精神的大学生?都是必须面对又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均至关重要。

为了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本研究拟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的现状,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其背后成因,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


(二)研究意义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主战场,学生是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主力军,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课程,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和紧迫的,这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有利于创新精神理论的传播。大学生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促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创新精神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创新精神理论的传播。

第二,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理论的产生源自于对历史的反思和探究,同样理论要获得现实的生命力亦离不开对现实的透彻认识和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作用研究,不仅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更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切实的对策。

第三,有利于高校创新教育理论的发展。本研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出发,丰富和完善了学科教育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应用范围,为创新性教育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理论的发展。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作用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与抽样方式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由于问卷调查时间为本学年结束时即暑假前,部分大四学生已离校,并且该学年大四学生主要以参加实习、准备就业以及撰写毕业论文为主,已非本研究的有效调查对象,所以只抽取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共派发问卷 1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149 份,有效回收率为 96%。有效样本构成详见表 2-1。

.........................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的总体状况

(1)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总体状况

①大学生创新精神总体水平的分布情况

根据大学生创新精神得分分布和数据变异情况,绘制整体数据的得分频数分布图,
如图 2-1 所示。

如图 2-1 所示,1149 份样本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为 0.018,峰度值为 0.269,创新精神总分均值为 82.34(标准差为 10.58)。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将创新精神总体水平分为三个等级(M±2SD)。创新精神总分低于 61.18(M-2SD)的为低水平,在 61.18 与 103.50 之间的为中等水平;在 103.50(M+2SD)以上的为高水平。结果如表 2-2 所示,有 29 人创新精神总分高于 103.50,占调查总人数的 2.5%;有 51 人总分低于 61.18,占调查总人数的 4.5%;有 1069 名大学生总分在 61.18~103.5 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 93.0%。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作用的成因分析.......................38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总体状况的成因分析................38

1、大学生创新精神总体状况的成因分析.................................38

2、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作用总体状况的成因分析——兼与其他课程比较.................................38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对策研究.................................46

(一)有的放矢地设置教学目标并因材施教................................46

1、针对全体学生重点提升其批判性、标新立异性和灵活与变通性...................46

2、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置个性化教学目标...........................47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作用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作用总体状况的成因分析

1、大学生创新精神总体状况的成因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创新精神水平达到优秀的占总人数的 2.5%,还有 93.0%的人达到中等水平。大学生创新精神总体水平一般(中等),具体到四个维度上来说,大学生的反思性相对较好,灵活与变通性一般,标新立异性、批判性相对较差,这与包文婷[1]、刘红[2]、王立高[3]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

分析发现,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首先,大学生的灵活与变通性较为一般。这是因为大学生对创新知识的把握和技能还存在某些不足,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灵活应对,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创新精神的发挥。其次,标新立异性不够。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被动地思考,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思考问题是为了得到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的答案,一旦得到了答案就停止思考,缺少继续探索的兴趣,缺乏求新、求异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也就很难对问题有新颖的见解。最后,批判性较差。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僵化,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不敢质疑,认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对专家学者的定论一味推崇,对教材一味迷信,虽然他们有创新意识和技术特长,但缺乏怀疑、评判和挑战精神,也会导致创新精神的不足。

.....................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对策研究


(一)有的放矢地设置教学目标并因材施教

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精神总体水平一般且在个体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有的放矢地设置教学目标,把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其教学目标之一,并分层分类,因材施教。

1、针对全体学生重点提升其批判性、标新立异性和灵活与变通性研究表明,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反思性相对较好,灵活与变通性一般,标新立异性、批判性相对较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需面向全体学生重点提升其批判性、标新立异性和灵活与变通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要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看到的事物或信息的性质、价值、精确性、真实性等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这就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提出质疑,要鼓励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行质疑,同时要鼓励他们发现教材、书籍或刊物中出现的一些表达不流畅、陈述有问题的地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正是在对 19 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 世纪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中产生的。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精髓阐释,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者那种批判、探索、求实、创新的勇气和精神。

其次,培养学生的标新立异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转变这一方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的想法不能一味否决,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当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想法时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批评指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最后,培养学生的灵活与变通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解题思路,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题对策,这就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当再次遇到问题时,就能够灵活地去应对,找到多种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