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拉马克是系统提出进化论的第一个人,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来源,在进化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拉马克是法国的博物学家,在 1809 年出版的《动物学哲学》中,第一次采用“进化论”一词,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者。他的理论中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受到环境的直接影响,生物会为了适应环境条件而产生变异,可以说变异的过程就是适应环境的过程,主要理论观点就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后人把拉马克对生物进化的看法称为拉马克学说或拉马克主义。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是他的理论中的第一条法则,他认为物种向不同方向产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使用和不使用某些器官。生物在新的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一些习性会有所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会变的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则逐渐退化。拉马克解释了生物的变异方式,认为生物具有根据自身内在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完善的能力,还认为生物个体在发育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自身的进化、变异是有方向的,进化会使生物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生物有自己的发展意识,那就是根据当前的环境做出一定的改变。自然界的生物在拉马克看来是一个阶梯式,是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具有不同的等级。而生物自身的意志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驱使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发展,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一些微妙的变化也会引起生物的身体机能发生变化,生物会慢慢改进并且适应所处的环境。因此,可以说环境的多元化就是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原因,外界环境影响着生物的演化。拉马克说过:“如果进化的原因是集体的内在冲动造成的,那么有机体就会一路顺着直线进化的越来越好。但是在自然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特别的情况,需要慢慢去适应。拉马克认为这是因为生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是它们生存的必需条件,一旦和谐的关系遭到破坏,生物必须重新创建他的行为来维系和谐的关系。”①拉马克有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解释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在他的例子中,他认为长颈鹿的祖先经常伸长脖子去吃树高出的叶子,脖子受到了锻炼变长了,也可以说是用进废退的结果。生物因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变异,并且获得新习性和新结构,但是想要必须把这些行为传递给它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引起物种的演化。所以,拉马克提出了他的第二条法则——获得性状遗传。他的第二个法则中提出,用进废退的结果导致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并且还会得到加强,他坚持认为变化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但是变化不意味着一个原有的物种会灭亡,它只是为了应对新的需求而变成了一个新的物种,具有全新的、良好的适应模式。在长颈鹿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长颈鹿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行了变异,物种的这种定向变异不断加强,后代的脖子就要比父母的脖子更长一些,这就是他认为的获得性遗传,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在生物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即使长期不使用的行为,在环境的影响下也会遗传给他们的子孙们。②如果环境朝一定的方向改变,那么就会导致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生物微小的变异不断累积,长此下去生物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拉马克认识到在生物的演化机制中,行为和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影响很大,环境变化使生物发生适应性变化,环境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器官,后天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这是拉马克学说的精髓,而且对进化论思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也使人们认识到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
....................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科学界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结束了特创论、物种不变论和目的论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世界观在生物学中的统治,使生物学成为了现代的科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可以用两个方面解释清楚:第一,差异在环境中导致不同的后果,而不同的后果导致不同的命运——存续或是毁灭;第二,如果这种差异能够被传承,那么导致存续的那一种差异就有机会不断传承下去,这就是进化论的精髓。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彼此之间总是有些差异,虽然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后代,但是后代彼此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差异和区别就可以认为是生物的变异。达尔文曾经观察了大量的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研究它们的变异和遗传状况。就马这个物种来说,其中有躯体比较强壮的马匹,它们就是适合用于拖拽重物的物种;其中身材矫健,四肢发达的,就是适宜用于奔跑的品种。所以说,同一品种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彼此有区别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就像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一样。那么,同一物种中的个体为什么会发生变异呢?达尔文认为变异的产生是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第一种因素就是生物的本性,这指的是生物遗传下来的本性;第二种因素是生活环境的性质。他认为在特定的变异过程中,生活环境对于变异的性质和方向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不定的情况下,生活环境不起关键的作用,只是诱导的作用,生物的本性才是决定性的作用,个体的本性和身体素质各有不同,就是生物产生不定变异的主要原因。达尔文认为大多数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但是不遗传的变异也是存在的。物种的形体构造、生理机能、本性习惯和心理作用等方面的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而且,只有遗传的变异才能作为进化的材料。同时,达尔文接受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并且还用实例来说明它。他指出,某些由人类饲养的猫跟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野猫相比,肠子会变长,因为饲养的猫不需要为了获得食物而进行捕猎,它们变成了杂食性的动物,会吃很多人类喂给它们的植物性食物,所以为了更好地消化,它需要肠子变得长一些。后代的个体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的某一部分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出现获得性,这样产生的新的特性,然后个体再一代一代地传递,获得性就这样得到了遗传。
...................
二、进化论思想的有机转向
(一)有机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
鲍德温在论文“一个新的因素在进化”中首次提出有机选择理论。鲍德温认为:“一个物种的成员在环境胁迫的时刻会设法改变主导他们的行为模式,发展选择新的习惯或功能,使他们能够适应他们的条件让自己暂时还活着。这种新的习惯可能被模仿和学习或传递给其他物种的成员。同时,在某些个体中可能会连续世代地遗传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继承先天性或突变的变化都将会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新的行为或表现,新的习惯和功能会给他们生存的优势。以这种方式,一个物种的进化命运以间接“引导”的方法选择生物体自己的行为。”①在鲍德温的职业生涯中,他在森林湖、多伦多、普林斯顿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讲授心理学和哲学。1889 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心理学手册,第一卷是感官和理智,阐述了他的心理综合哲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手册的第二卷,题为感觉与意志,扩展了他的精神哲学关于感觉、情绪和自愿行动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他建立了他后期作品中概念的基础,关注习惯概念的含义,并且发现选择的模仿和练习在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鲍德温的理论观点是以心理哲学为基础,他通过有机体之间的相互模仿和同化的过程来说明习惯的形成和变化,并且强调意向活动是有机体选择的工具,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在鲍德温看来,精神生活是不能脱离身体的,相反,它是有机生命的功能。因此,他认为身心的发展和演变是加在一起的,身体和心灵是平行的、连续的、均匀的、是相互依赖的,但他们也是不同的。例如,他认为,虽然精神和大脑的是相互依存的,但是精神思维活动不能代替大脑的功能。对于习惯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鲍德温做了十分细致的描述。他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早期的一些习惯是通过循环反应形成的,婴儿期是个体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明显的时期。这是婴儿对于人和客体提供的刺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应,水平还是很低的,就像植物对光合作用做出的反应一样,它们是低级有机体的适应反应。在鲍德温看来,婴儿最初的循环反应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对身处环境中的人、声音或者小动物的活动有所反应,而且只是知觉的感应。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能力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在对这种刺激的反应中,自身的能量会被运动系统所增加,随着能量的不断增长就可以自觉地激发一系列朝着这种刺激的运动,并使自己的能量达到最大的强度。比如,用手抓握的动作,就是婴儿主动探索周围事物,开始操作的知觉活动,具有主动性,并且扩大了他的认知范围。反复给婴儿呈现某个刺激物,使他们对它越来越熟悉,直到对该刺激物的反应消失,就是形成了习惯化。这时再用另一个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反应,说明他可以辨别两种不同刺激之间的差别,早期的婴儿可以分辨新旧刺激之间的差别,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的选择会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环境中去,多关注新鲜事物,对增加他们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就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这样的结果可以在他们的身体内部形成指向特定刺激的图画,这一图画既表现了刺激本身的性质,又代表了定向反应的性质。鲍德温认为创立的图画越稳固,儿童的反应也就越趋于自动化。最终,只要一出现熟悉的刺激,儿童便会相当灵活自由地激活出适当的图式。在鲍德温看来,正是由于在婴儿和低等物种中,对于刺激的反应可以自动进行,习惯就是不断重复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了就变得很容易了,就会变成自动的了,并且进入了潜意识。鲍德温认为婴儿会随着刺激的不断变化而增强自己的认知能力,当他们遇到新的刺激就会激活自身的更高级别的反应能力,另一种习惯又会形成。
.................
怀特海是“有机哲学”(也称“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指出自己的目的是勾画科学的另一种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