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以来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当代许多大学生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素质低下,人文帮写教育论文精神缺失。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精神缺失; 探讨
由于我们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方面的失衡,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已是一种普遍共识,并由此引发了大量思想、精神上的困惑,给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这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人性是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这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理性是对真理的追求,这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超越性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是广义的宗教主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扩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也越来越严重。
1.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迷茫比较普遍
经济全球化的来临造成的大众文化,对以哲学社会科学为载体的人文精神形成了挑战。在物质和金钱占领了人的经济和精神世界的领域,世俗化是其必然表现。大学生们在感慨道德滑坡,理想、信念、价值沦丧的同时,许多学生仍形成了以具体功利为追求目标、以感官享受为满足的世俗化价值取向。大学生约束、要求、评判个人的伦理、价值标准,更多地倾向于金钱和财富,物质财富的追求成为许多大学生主要的时代风尚。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使许多学生失去了价值观的依据,理想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在现实生活中遭到挫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迷茫现象比较普遍。
2. 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潮盛行
利益驱动下的功利主义思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形而上学追求形成了挑战。当前,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呈蔓延之势。学风浮躁,治学不扎实,不实事求是,不认真钻研,急功近利,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功利主义已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角落,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都是功利主义的典型表现。功理主义在教育上的特点就是在教育价值取向上,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在能力取向上只重文凭,忽视水平;在学科取向上读书重理轻文,学生缺少人文素质;在发展取向上只重眼前,不顾长远;在教育行为取向上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在教育目标取向上只重成才,不重成人;在教育的途径上,只重课堂教育,忽视社会的整体教育功能;教学成了唯一的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被排除在人的培养途径之外。教育功利主义违背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破坏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如果不对功利主义进行反思和引导,那么就极易演化成经济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面对飞速发展和进步的时代,一些大学生精神上却陷入荒漠与空虚,缺少人文精神传统,人文精神流失,如何从这种失落中走出,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扬叔子教授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文化素质不高;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
1. 新旧价值观冲突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空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价值空白。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要改变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等制度层面,而且也必然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价值观念变革不仅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精神前提。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建立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一些价值观念诸如重农主义、平均主义、中庸之道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距发达国家有相当距离,因而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是中国肩负的主要责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人与自然的物质领域是真理,但是它解决不了人的内心世界中的一些超越性、永恒性的问题。实用主义恰恰吻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短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道德沦丧、理想贬值、人格扭曲等现象。急功近利的行为瓦解了大学生的理想,瓦解了社会公正,使诚信开始出现严重危机。旧的观念体系开始出现松动,尚没有完全离开历史舞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萌生的现代观念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也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新旧观念交替和冲突中形成思想的混乱和社会失衡,大学生价值观空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2. 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文化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思潮和文化理念蜂拥而来,在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面前,大学生们一下子也很难适应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很难定位和把握自己,因此出现心理失衡、行为错位等。当代社会同时存在着多种复合的价值观念,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网络的便捷让世界联系如此紧密,人们无阻碍的信息交流,让人们从封闭走向开放,思想上、行为上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如果简单的把人文的困惑强加给大学生,而不顾当代的实际,这是有失公允的。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不是整体性的失落,而是部分或者表征上出现病理特征。中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危机不是现代化的陷阱,它也孕育另一种挑战和机遇。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大学是培育优秀人才的摇篮,应当通过我们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学识渊博、心理健康、品格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1. 转变教育观念
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需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创新,全面开发大学生的思维,引导大学生的独立思考,造就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着力突破科学教育的局限性,片面性,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制订切合实际可行的人文教育计划等等,将学生培养成集真善美于一体,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通才”。
2. 明确教育目标
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整体发展中的地位。要将人文教育从大量的概念,原理及技术的机械掌握中解放出来,要促进对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唤醒青年一代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和鼓励他们了解和学习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对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堕落思想的抵抗力,使他们真正的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理性的尊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以正确的舆论和优秀的文艺作品来鼓舞和激励大学生。
3. 改善教育方法
遵循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原则,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高度重视人文课程建设,不再将其看作是可有可无或无足轻重的东西,改变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地位,将其确定为核心课程之一。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即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可规定一定数量的课程为必修课,大量开设人文类选修课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题讲座,要求对学生进行中国语水平测试等等。坚决摒弃那种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多开展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会思考,在实践中真正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人文教育不应该局限在教室,应该走向社会的大课堂。小课堂教给学生的,是有限的知识,而知识要变为素质,提升为精神,则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进行内化。因此,我们说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惟一的阵地,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多年来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实践,尤其是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高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借鉴。
大学教育承载着社会的重任,大学培养优秀的人才,他们的个性应该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只有一技之长,而缺少良好的人文精神,那么其掌握的技术也许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反而可能会被用来危害社会。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人文教育的浸润,教育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建萍,姜玲.大力培育人文精神促进良好个性发展.[J]西昌学院学报.2005(3).
[2]扬叔子.传统文化.文化底蕴.http://www.51lunwen.org/education/大学教育———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N]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梁二平.教养是一种社会责任.[N]深圳特区报.2001年11月7日.
[4]周国平.人文精神的缺失与知识分子的使命[J].探索与争鸣.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