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关系之中西理论溯源
1.1 融合:西方语境下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作为现代西方国家的主流价值理念,自由主义在其漫长的形成历史中,被赋予了相当复杂的内涵。在公认的意义上,自由主义是以保障个人权益为核心的系列价值理论,政治上看重公民政治权利,经济上强调财产私有与市场经济,社会问题上关注弱者、反对压迫,文化上提倡多元与宽容。
十七世纪,英国霍布斯、洛克等人率先提出于天赋人权、契约说等理论,个人自由优先于社会价值的理论首次被提出,自由主义由此从政治领域发端。进入十八世纪,自由主义在法国经由托克维尔等人进一步发展,他们提出反对专制、提倡分权等政治理论。美国则将自由主义写进了《独立宣言》、《联邦宪法》和《权利法案》,第一次从国家政策层面确立了自由主义。到十九世纪中叶,欧美主要国家基本都建立了民主政府,自由主义也发生转向、集中于经济领域,维护私有制、强调市场作用成为经济自由主义者的核心追求。但随着自由主义的发展,经济上自由放任的弊端开始显露,新自由主义逐渐取代原来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者在国家层面提倡政府对市场的一定调控;在个人层面则倡导“积极自由”——“自由”不再是古典自由理论所认为的“缺乏外在限制”、不被奴役,“而是去实现某种目标、去做某种事情的实际权力或能力”。新自由主义的诸多主张帮助欧美国家度过经济危机,因而在二战后发展到鼎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哈耶克等经济学家开始警惕新自由主义对自由主义基本价值的侵犯,重新提出对个人主义、市场价值的尊重,被命名为新古典自由主义或保守的自由主义。
经由这几百年的发展,自由主义已经影响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所秉持的自由、宽容、平等等精神已深入人心。但自由主义的内涵相当复杂,在发展中,因为对诸种原则强调的不同,自由主义内部又划分为诸多派别,保守主义就是与激进主义对立的一种价值取向。
以上简要梳理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二者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作为从自由主义内部分化出来的理论,保守主义所保守的只是自由的传统,即是说惟有自由主义者堪称是保守主义者。刘军宁在《保守主义》中引述雷蒙·阿隆在其《回忆录》中的言论称:“在英国、法国这类自由民主国家中,只有自由派才是真正的保守派。他们只想着保守自由的状态,保守代议制度,保守传统的价值准则,保守欧洲文明的原则。”所以,西方社会里,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显示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能被简单定义为两种独立的思潮,这与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情况是不同的。
.........
1.2 对立:现代文学史上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与西方“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融合大相径庭的是,在整体印象上,中国的自由主义呈现与保守主义对立的处境。自由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就肩负着打破旧传统、启蒙思想的任务,尤其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激烈反传统文化的面目示人;保守主义在中国则指称的是深负民族主义情感、维护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的自由主义的针锋相对。
一般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是政治哲学上的自由主义在文学上的反映,具体到中国现代语境中,指的是以普遍人性论为立足点、尊重文学的独立地位及作家创作自由、提倡文学欣赏的多元和宽容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严复将洛克的《论自由》译为《群己权界论》引入中国,开中国自由主义之先河。继之的康梁维新派高扬“自由”之旗号,而王国维吸收康德、叔本华等西方美学家“审美无功利”的学说,从美学理论的高度倡现代文学之先声。到了陈独秀与胡适等人那里,他们以民主及科学为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令自由主义大放异彩。这之后,中国的自由主义流派在不同时期相继出现,包括但不限于:二十年代陈西滢等人主导的“现代评论派”及后来与前者精神一脉相承的新月派;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初,林语堂、周作人等人提倡“趣味文学”的语丝社;三十年代胡秋原、苏汶标榜超阶级文艺观的“自由人”与“第三种人”;三十年代初由林语堂等主编的、提倡闲适性灵的论语派;三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的,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以上流派都基于人性论,提倡超阶级的文艺观,因而被宽泛地称为自由派。实则参与人员多有重合,某些流派之间也有着继承的关系。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之前,中国自由主义主要以启蒙为己任,将思想根基建立在救亡的目的之上。严复引入西学以启迪民智,康有为、梁启超以思想自由促进变法,到了五四则视自由主义的头号敌人,惟有打破传统,方得以启蒙。胡适曾在《谈新诗》里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其自由主义旗帜下的文学革命,功利目的与激进色彩不言而喻。有论者指出,尽管《新青年》群体一再高扬自由主义,却“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纯粹的个性抗争者,没有一个纯为解脱个人困惑而寻求意义、评估价值。”他们的身份更像是“一群试图通过救个人实现救社会的救世关怀者,或者是以为两者可以自然统一的自由主义者。”在自由主义的功效不足以满足救亡的需求时,陈独秀与李大钊便转向拥护更为激进的理论。
...............
2 朱光潜中西教育经历
2.1 中国旧学教育:对传统文化温情态度的养成
一八九七年,朱光潜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幼年时代,在父亲的家学私塾里,接受了严格的中国传统教育训练。据其自述,对他幼年影响极大的教育有三方面,分别是:诵读经书、策论经义和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等新学。
关于经书的诵读,私塾的要求是先背诵再讲解,入学很早的朱光潜尽管不解其意,也能背诵《诗经》、《论语》、《左传》等。这种扎实的经学训练,奠定了朱光潜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也令他对传统文化饱含温情,即便在思想转向新文化后,也不能对旧学传统一概批倒。他认为“这早年的读经教育我也曾跟着旁人咒骂过,平心而论,其中也不完全没有道理 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的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经书诵读打下一定基础后,父亲开始教授朱光潜写作策论经义。从十岁到二十余岁去往香港大学留学止,朱光潜共花费十余年时间在这种议论文上。这种策论经义说理条分缕析、结构匀称,有利于逻辑思维的训练,使得朱光潜写作上强于说理、而贫于想象,“我写说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说得出,很难说的理我能用很浅的话说出来。”与策论经义写作有类似作用的,还有八股文阅读,朱光潜也认为八股文自有趣味,“它的布置很匀称完整,首尾条理线索很分明”。策论经义的写作与八股文的阅读,形成了朱光潜追求说理清晰、结构匀称的写作风格,对其沉静稳重性格的形成也不无影响。
二十世纪初是中国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朱光潜的父亲尽管是旧学中人,也感受到了新的风气,对朱光潜的教育不似以往那样迂腐。据郭因《朱光潜传》记录,朱父曾手书一封楹联表明自己开放的心态:“绿水青山,任老夫逍遥岁月;欧风亚雨,听诸儿扩展胸襟”在这种家庭氛围下,少年朱光潜不仅阅读了大量经史之书,还从族兄那里得到了《饮冰室文集》。朱光潜后来回忆:“这部书对于我启示一个新天地,我开始向往‘新学’。”也是从《饮冰室文集》的启示中,朱光潜开始阅读《红楼梦》、《西厢记》等中国古典小说。
.......................
2.2 西学教育:保守自由主义精神的浸润
自由主义理论,自十七世纪在英国革命中形成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早已越过政治制度的边界,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自由主义所秉持的审慎、宽容、理性与有限度的自由,也化为普世价值而深入人心。朱光潜所接受的西学训练,自然也沾染了自由主义的精神底色。
1918—1933 年的八九年间,朱光潜辗转于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校,接受了较为正宗的西方学术训练。自香港大学时期开始的教育对朱光潜的学术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自称为“生平一个大转机”,“奠定了我这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在香港大学的四年,朱光潜进修了英国语言及文学、古希腊哲学与艺术、教育学与心理学,还接受了生物学等科学训练,这之后又在英国、法国进行文学理论、美学的专业学习。
朱光潜在香港大学最先学习的便是英文。香港大学完全模仿英国课程设置,除了部分中文课程外,全用英文教学。朱光潜与北洋政府选送同去的二十多位学生,英文水平远远未及要求,于是在学校的安排下,他们学习了一年的英文,才正式入读文学院教育系。英文语言的学习为朱光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为他培养了自由主义的胚芽。朱光潜后来论及自己“自由”思想的源起时指出,“头一个是我的浅薄的西文字源学的知识,在起源时‘自由这个字是与‘奴隶’相对立的’”。
此后,朱光潜开始接触华兹华斯、雪莱、拜伦等人的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反思启蒙运动以来对理性的过度尊崇,强调人的主观性,“提高了人的尊严感,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对自由独立的要求”。此前朱光潜接受的多是压抑个性的经书八股教育,面对浪漫主义文学对个体主观性的尊重,青年朱光潜感觉十分美妙。他晚年曾回忆当年在辛普森老师指导下,学习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的感受:“一个艺术家才能把一个平凡的世界点染成为一个美妙的世界,一个有教书艺术的教授才能揭开表面平凡的世界,让蕴藏着美妙的世界呈现出来。”浪漫主义文学将朱光潜从压抑情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他体会了浪漫文学淳朴、直白语言的美妙滋味、反思古文中的矫揉造作,促使后来朱光潜对新文化运动由反感到推崇。浪漫主义所附带的“为文艺而文艺”也成为朱光潜自由主义文学理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