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帮写教育论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万。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工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继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务实进取,成长成才愿望迫切。
(一)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思想稳定、健康。当代大学生从国内外以及改革前后的鲜明对比中,特别是从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深刻感受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惟一正确选择。前些年,社会上流行“经济腾飞,道德滑坡”的说法,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当代大学生只关心经济利益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事实并非如此。众多的大学生已明确地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环境,所以他们普遍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及社会政策,爱国热情高涨。
(二)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大学生已开始跳出传统视野,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待政治问题。大学生在实践中已进一步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主流与“三个代表”的契合程度是比较高的。
(三)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分析更趋冷静和理性化。当代大学生已能比较冷静地思考一系列政治问题,不再容易被某种思潮或某种势力所左右而采取过激的行动,政治上日趋成熟。同时,大学生们的评价又是理性的,既能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很少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政治、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既要肯定大学生思想主流健康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矛盾性的一面,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参与政治活动热情有所降温,主动性不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开放办学、扩大招生、上大学交费、自主择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使得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平民教育,使得大学生以往的优势感逐渐淡化,对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从总体上已趋于平淡态势。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又有如下特点:一是文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师范学生比其它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二是高年级学生的参与意识显得目的更明确、思想更深沉、愿望更渴求;三是党员、学生干部、团干部比一般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这说明近年来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有成效的。
(二)政治取向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功利性倾向。部分学生党员承认加人中国共产党的动机是“为了个人的发展需要”,部分学生党员的人党动机是“既为自己,也为人民”。这说明,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地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
(三)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致现象也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不良影响。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权利、地位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在金钱美女面前败下阵来,成为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财产、腐化堕落、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腐败分子。腐败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给国家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也给高校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巨大冲击,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有的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有的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
(四)部分大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对网络功能利用不够。上网玩游戏、交友聊天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普遍现象。他们没有很好地、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增长知识、提能力、开阔视野。
以上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教育部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4〕16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坚决克服目前事实上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抓住关键,明确重点,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高校推行德育学分制、德育导师制,这些都是落实德育为先的有效措施。高校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勇于进取,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以人为本德育思想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人的能动性。遵循德育教育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加强人性化教育,坚决克服传统思想教育中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教育范式。从“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主体参与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人耳、人脑、人心,并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高尚行为。
(三)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要改变传统的集中学习、统一教育的单向说教方式,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如通过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深人社会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通过座谈、心得交流等形式把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灌摘变为双向交流;通过开展形势报告、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层层教育;大力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网上教育新形式,努力建设因特网上的“红色阵地”,让思想工作乘上网络快车,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扎实有效。总之,积极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新形式,开发教育的新载体,体现与时俱进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加强师德和师风建设。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爱岗敬业、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作为与学生接触密切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师德培养和教育,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制定师德规范、举办师德论坛、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建立师德考评制度、评选文明教师等办法,形成讲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严于律己,以德施教,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它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有时会让学生终身难忘,“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就是讲为人师者要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至关重要。
(五)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把育人放在首位,坚持高扬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报刊、宣传栏、黑板报、电视、网络媒介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使它们成为师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成为学生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成为传播信息知识,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舆论阵地。要加强学校宣传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决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http://www.51lunwen.org/education/服务性于一体的主网页,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形成网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