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物流供应链论文,本文以博弈论、最优化理论与消费者效用为基础,假设由制造商主导,零售商和第三方投机者作为跟随者,构建了一个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人们搜寻信息变得更加便利,成本也得到大幅度降低。例如消费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和电脑搜索到心仪产品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购买。而信息技术也正在极力地推动着全球市场的透明化,各大电商平台例如亚马逊、淘宝和京东等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跨境消费市场,打破了传统市场之间的壁垒,为境外消费者开辟了新的购物渠道和降低了消费者的比价成本。另一方面,随着跨境物流企业的发展成熟,不仅实现了商品能在物理空间上的远距离、大规模流动,而且变得更加安全和高效。在国内顺丰集团,邮政快递等已经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国际网络和中转系统,并开拓了跨境寄递业务,这使得人们在跨境购物的交易更为便捷。互联网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流以及跨境物流的发展成熟为灰色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灰色市场(gray market)是指未经商标拥有者允许而在某区域销售该品牌产品的一种“非正规”的销售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灰色市场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0万部苹果手机通过灰色渠道窜货到中国;灰色市场的商品占据了欧盟药品市场的约10%;在IT领域,灰色市场的估值约580亿美元,约占IT总销售额的8%。灰色市场也普遍存在于我国,以手机为例,超过30%的手机交易将通过水货市场,这个数据还在继续增长,几乎不可能量化一个确切的数字。坊间数据显示:每天有多达50万部手机通过官方分销渠道以外的交易平台被买卖。此外,根据网易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自贸区开展平行进口车辆试点,2018年平行进口车辆约3000辆。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研究内容
本文以灰色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有研究的缺陷,并运用最优化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博弈论和数值分析等理论进行弥补并构建了模型。本文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灰色市场存在的条件和第三方投机者对供应链成员的影响,以及供应链成员的最优运营决策。最后,本文通过算例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描述了当下灰色市场的发展状况,并对其所带来的冲击进行了分析,从而引出了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选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论文的选题构想,并对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灰色市场相关研究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现状,包括灰色市场的概念和分类、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综述、产品售后服务和供应链运营决策的研究现状。为本文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三章,建立基本模型来分析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基本问题。本文考虑制造商在低价市场直销并通过零售商在高价市场销售同类产品,由于价格差导致第三方投机者从低价市场向高价市场窜货。对此分析了无灰色市场和存在灰色市场两种情形下供应链成员的基本问题,并对比了这两种情形,研究了灰色市场对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影响。
第四章,针对灰色市场给零售商带来的重大挑战。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构建零售商向高价市场产品提供售后服务策略时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别研究无售后服务和零售商提供售后服务情形下各方的最优定价;并探究不同市场条件对灰色市场产生的影响以及两种情形的对比分析。为零售商提供最佳定价和售后服务质量水平提供参考价值。
第五章,除了零售商提供售后服务策略以外,制造商还可以采取延期发售策略来应对灰色市场的挑战。改变制造商在不同市场的产品发售顺序,考虑顾客耐心程度因素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探讨顾客耐心程度对供应链成员的定价和利润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两种情形下的利润差异。为制造商在应对灰色市场时采取的运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灰色市场的概念及其分类综述
2.1.1灰色市场的概念
灰色市场是指在没有获得商标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跨国出售商标商品的非法渠道。在不同的市场中,由于关税、价格歧视、汇率差异、运营成本差异等多种因素,相同的产品也会有价格差异,某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从中获利,未经同意私自将产品转移到高价市场中售卖,而他们则被称作“第三方投机者”,所转让的商品,就被称作“灰色产品”。第三方投机行为只是灰色市场的其中一种,其中包括我们身边的“海淘”、“代购”等商业现象。如早期的澳大利亚的婴儿配方奶粉被我国公民抢购一空,造成了当地的产品供应短缺,这属于一种第三方平行进口行为,在国际报道中备受关注。事实上,参与灰色产品交易的对象不仅限于第三方代购,还有一些老牌的零售商,如易趣、卡马特、好市等也会因库存压力等因素参与灰色投机。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法律条文的差异,许多国家地区对灰市投机行为都持默认或者鼓励态度。
2.1.2 灰色市场的分类
大多数灰色市场是由跨国产品转移造成的。Xiao等[1]他们倾向于根据不同的消费者购买力和波动的汇率在当地定价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由此产生的价格歧视可能会激励个人或企业从低价市场购买,并以较低的价格转售到高价市场,这种产品转移被称为平行进口。本小节将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把灰色市场有关的文献大致分为平行进口和经销商窜货两类。
2.2 定价策略研究综述
灰色市场是双渠道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类。因此,本文首先对双渠道模式下的产品定价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再对灰色市场背景下供应链成员所采取的产品定价策略作进一步探讨。
2.2.1双渠道供应链产品定价研究
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制造商主导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可以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制造商双渠道和零售商双渠道。如李习栋等[14]构建了单一制造商线上直销和依托单一零售商在传统渠道销售的双渠道模型,探讨了制造商的风险态度分别考虑了和不考虑服务溢出效应的情形下,对供应链成员定价决策的影响。田巍等[15]则研究了由两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在竞争和合作两种情形下探讨了制造商服务努力和广告费用分摊的情况,并把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最优均衡策略与利润进行对比。张学龙等[16]从消费者的行为角度,研究了定价差异与退货风险对制造商与零售商定价决策的影响。Erjiang等[17]探讨了制造商分别对线上和传统零售商实行同一批发价与差异批发价时,其对零售商的定价决策的影响。Ding等[18]考虑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探讨分层定价对三种不同的渠道结构中制造商定价决策的影响。
在制造商主导的零售商双渠道供应链定价研究中,巩永华等[19]从搭便车行为的角度,考虑服务成本和渠道价格竞争关系在不同渠道下对产品售价和服务努力水平的影响。仲凯旋等[20]考虑零售商线上线下渠道采取异价策略,分析集中和分散决策两种情形下零售商的定价决策,并设计收入共享契约进行协调。谭江涛等[21]考虑如何进行定价协调零售商线上线下的水平冲突,并了引入销售努力的补偿机制,给出了补偿机制下零售商的最优双渠道定价和销售努力水平。
第三章 考虑第三方投机的灰色市场供应链决策研究 ........ 15
3.1 问题描述 ...................... 15
3.2 模型构建 .............................. 16
第四章 零售商提供售后服务的灰色市场供应链决策研究 ................ 29
4.1 问题描述 ...................... 29
4.2 模型构建 .............................. 30
第五章 制造商延迟发售的灰色市场供应链决策研究 ........................ 43
5.1 问题描述 ............................ 43
5.2 模型构建 .................................... 44
第五章 制造商延迟发售的灰色市场供应链决策研究
5.1 问题描述
考虑由一个制造商M和一个零售商R和单个第三方投机者G组成的供应链模型。制造商生产单一产品,分别以价格HP和LP销往两个不同区域的独立市场, 其中借助零售商在高价市场H中进行销售,在低价市场L直销;一个市场的客户无法直接从另一个市场购买,其中H LP P。由于第三方投机者会利用两个市场的定价差异,把低价市场的产品窜货到高价市场中,与零售商R在市场H中形成竞争,从中牟利。从第三章的分析结果可知,第三方投机者的参与不仅损害了零售商的利益,同时有可能对供应链总利润造成损害,因此供应链成员有必要通过应对策略有效地抑制灰色市场,提高自身的利润。考虑制造商在产品发布时首先通过在市场H销售打开渠道,然后在后期打开市场L渠道。灰色市场只有在制造商后期在L市场销售其产品时才会出现。由于灰色产品在后期的销售价格在早期是未知的,因此市场H的客户在早期做出战略选择时会将价格预测为QeGP,以在早期购买授权产品或在后期等待灰色产品。假设所有客户的耐心水平都是同质的,消费者的耐心程度为,后期购买产品(授权或灰色)的客户的效用将按一定比例打折(0 1),因为他们相较于市场H的客户延迟体验产品,所以对后期购买的产品估值会有一个折扣。反映了客户在后期可以体验到的产品感知价值的总体折扣水平。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日益全球化,灰色市场问题在许多国家中都普遍存在,且在电子产品,奢侈品,汽车,药品等行业中都有所涉及。灰色产品的出现加剧了同类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