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迟滞,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由于人口红利削弱、外需不足等原因进入了放缓的阶段,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于 2013 年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未来的发展所向,为我国与欧亚大陆各国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提供了发展平台,对我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探索新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同年 11 月,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中提到:提升核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核电出口的组织和领导,按照“统一思想,集中目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原则,支持企业以工程建设、设备制造、技术支持和国家银行贷款等多元化方式参与国际项目竞争,不断提高我国核电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这标志着我国核电业将以“走出去”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对核电业“走出去”十分重视,多次在国际场合向外国领导人介绍我国核电业,亲力亲为促进核电出口。核电“走出去”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了我国十分重要的发展战略。
经过 30 多年的积累,我国核电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以“华龙一号”为主打品牌的第三代,我国核电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进行对外出口。同国际上其他的三代技术品牌相比,“华龙一号”的各项安全指标和技术性能均达到了领先水平。“华龙一号”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其技术具有成熟性,先进性,经济性与安全性,在国际市场具备比较优势。目前,我国整条核电产业链都在积极推进“走出去”进程。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下,我国核电业“走出去”具有很多优势:我国核电业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同时还有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支持。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发挥优势有效推进我国核电业“走出去”成为了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对中国核电业同“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战略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战略,以此来指导各个核电出口参与方开展工作,更好地推动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更好的建设“一带一路”做出贡献。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在国内和国际核电行业发展状况分析方面,本文参考了大量世界核能行业协会相关的年度报告。同时,也参考了国外学者对于其本国核电发展的研究。
世界核能行业协会(2016)发布的《Nuclear Power in China》中总结了我国核电行业发展的现状。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的能源政策,分析了基于空气污染这一背景下,核能与化石能源、水力风力等其他能源的发展趋势,指出我国新的能源政策鼓励增加核电,2005-2020 年平均每年新增核能 3400MW,2020-2030 年平均每年新增核能 9000MW。文章还介绍了目前我国核能安全监管现状、核反应堆技术发展现状、核电站建设与运营情况、核电技术出口情况以及其他信息。
O.V. Marchenko 与 S.V. Solomin 在 2015 年发表的文章《Investigation of ecologicalconstraints influence on competitiveness of nuclear power plants》中通过运用 GEM(全球能源模型)比较了环境因素对于核电站与其他类型发电站短期与长期经济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在计算电力成本时,将排放成本计算在内的话,核电就是最具有经济性的能源。通过模型计算表明,预测了在环境限制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本世纪中期以前核能在俄罗斯最多能增长 4 倍,而全世界核能也将增长 3.5。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政府提出“走出去”战略已有一段时间了,学术界对“走出去”战略的研究也十分庞杂,对于“走出去”的内涵、意义等一系列研究内容多有涉及。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很少有学者对“走出去”战略问题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研究。而具体到核电业的“走出去”战略,直到 2013 年,国家能源局才首次明确提出了核电“走出去”战略概念。因此,以核电行业为对象来对“走出去”战略进行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多局限于针对核电“走出去”发表的一些评论或具体某一个环节的分析。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做出的一项重大顶层设计,它的本质是通过借用“一带一路”这一历史符号,推行开放合作的经济形态,将沿线国家紧密联系,通过和平发展的方式,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
“一带一路”沿线 65 个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 44 亿,占全球人口的 63%,经济总量约为 21 万亿美元,在全球占比 29%。2016 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 53 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达 145.3 亿美元,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 170 亿美元。
“一带一路”战略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以亚洲国家为规划重点,兼顾欧洲、非洲、大洋洲部分国家,着重发展中亚、东南亚地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能源、金融、人才交流五个重点领域为主,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合作。
2.1.2 核电业“走出去”战略
核电产业链可分为核电站建造产业链和核燃料产业链。前者是一次性投资,而后者属于消耗性的原材料。具体来说包括:核电设备的出口,核电站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外核电站的建造施工,核电站建成后的维护运营以及核废料的处理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
核电业“走出去”战略实质上是鼓励中国核电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它不仅鼓励核电站建造产业链的国际化经营,同时也鼓励核燃料产业链的全球化经营。本文重点研究的是我国核电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走出去”战略。
..........................
2.2 理论基础
核电业“走出去”主要以两种方式实现: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与核电“走出去”相关的理论基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垄断优势理论,对应核电直接对外投资相关研究,一部分为要素禀赋理论,对应核电对外贸易相关研究。
2.2.1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论被首次提出于《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一文中。美国经济学家海默,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开创者,在经济学界内享有极高的盛誉。海默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我们所面对的市场是非充分竞争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是难以实现帕累托效率的。而允许垄断的存在则可以提高效率,减少额外净损失。在此背景下,则衍生出了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垄断的表现形式。由于存在着非充分竞争,即存在着一定的垄断势力,因而在利益的驱动下,跨国公司开始了对外投资。在垄断优势理论中,跨国公司占据了垄断地位,可以制定高价,获得垄断利润。而垄断力量来源于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以及资本实力等。
此后,垄断优势理论得到了更多学者的研究与补充,也由此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约翰逊在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优势,在《国际公司的效率和福利意义》一文中,他强调了只是这一要素在投资中的重要性。跨国公司之所以拥有垄断优势是由于其对与知识产权的掌控。而凯夫(1971)在他的著作《国际公司:对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中指出:跨国公司的优势来源于差异化。由于差异,才得以使其在一般竞争中区别于其他竞争者,从而获得主动权与垄断势力,可以制定与一般竞争厂商不同的价格。美国学者尼克博克在《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一文中则认为寡占行为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
以垄断优势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核电企业对外投资问题时,可以清楚地发现我国核电三大企业虽然在国内是具有垄断优势的,但是参与海外竞争的实力仍然较弱。三大企业可以通过共建平台,共创公司以增强垄断优势,提高竞争力。
.........................
3 中国核电业发展现状............................8
3.1 核电业国内发展现状..........................8
3.1.1 中国核电业发展历程...................8
3.1.2 中国核电业技术路线............10
4 中国核电业对外合作 SWOT 分析...............17
4.1 中国核电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优势分析...............17
4.1.1 国家政策支持向“一带一路”“走出去”................17
4.1.2 同“一带一路”各国关系良好.........17
5 中国核电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战略及战略实施......................31
5.1 战略内容............31
5.1.1 战略宗旨................31
5.1.2 战略目标.....................32
4 中国核电业对外合作 SWOT 分析
4.1 中国核电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优势分析
4.1.1 国家政策支持向“一带一路”“走出去”
2013 年 11 月 26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建立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了核电“走出去”战略这个概念;在 201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核电等技术走出去”的战略,之后国务院制定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提出积极推进核电“走出去”。核电“走出去”战略己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