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所获得的经济地位的综合反映。低收入人群由于收入不稳定,会越来越多地面临生计的压力,并会继续为将来的生活担忧,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负担,严重者会产生抑郁(张新益等,2019;赵晓航、阮航清,2019)。
6结论与讨论
6.1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对“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 2018)资料的分析,运用社会经济地位概念与社会支持类型对流动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不同维度进行操作化,这既对数据进行了准确地操作化,同时也确保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所构建指标的可信度,最终根据量化分析结果得出相应结论。社会经济地位模型综合了流动老人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家庭月平均收入水平的同时,还兼顾了流动老人的户籍性质,从多层面多视角探索流动老人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健康的影响机制。与此同时,还从支持主体考察了不同类型社会支持对流动老人健康的影响。进一步地,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效应的差异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流动老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及社会支持与健康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相关。该结论除了揭示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对说明/预测流动老人健康状况变化有多大帮助,同时也能反映出各个维度对流动老人健康的实际影响,由此得到更为详实的经验发现。
具体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流动老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但内部存在异质性。
受教育程度、职业和收入对流动老人的主客观健康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薛新东、葛凯啸,2017;刘昌平、汪连杰,2017)。教育作为最基础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不但能为流动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且也提供了知识和生活技能,让他们更易于获取促进健康的信息和资源。而就业与流动老人收入来源的稳定、工作环境的安全以及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关,失业人员没有工作,也就没有收入,就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收入对于健康的作用是稳定且持久的,高收入能够带来更好的营养、居住条件、休闲方式等。
而户籍对流动老人的客观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但会显著影响流动老人的自评健康。我们猜想户籍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间接影响流动老人的客观健康而不是对其产生直接影响,但会通过社会融入与适应等问题影响到流动老人的自评健康状况。户籍制度是我国基本的人口管理制度,它在落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包含了许多与户籍相关的公共服务。其中,与流动老人密切相关联的还有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