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区域经济论文,本文以黑龙江粮食产业为中心,建立 SWOT 模型,提出解决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滞后的几点构想。首先,基于税收政策的粮食产业转型。通过产品“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化实现粮食产业全面升级,提高获利水平和税收贡献能力。而后,以粮食产业带动多行业共同发展。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壮大将会给地方经济注入无限活力。最后,以财政力量支持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带动经济发展。黑龙江发展的外部困难是人才流失和建设落后,财政力量的注入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困难,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黑龙江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在消耗土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地方经济发展却长期处于落后水平,地区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地区产业规模化、链条化发展速度缓慢,地方经济低迷,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较高。东北地区曾经的地域自信和文化自信早已不复存在。
1.1.1 研究背景
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省拥有耕地面积 1151.6 万公顷,人均耕地约 10 亩,省内水资源总量 810 亿立方米,亩均水量 468 立方米,自然条件优越,是水稻作物的理想培育基地。2015 至 2017 年,黑龙江粮食作物总产量在全国各省份排名第一位。产量约为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10%左右,同时人口数量仅占全国总人口的 2.6%,产量高、消耗少,能够在保障自身粮食供应的同时为国家粮食安全储备提供重要保障。
黑龙江省位于北纬 45 度,土地环境属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典型的黑土面积约 7 万平方公里,土壤结构好,有机物含量高,微量元素多样,如此高质量耕地属于难得的稀有资源,其拥有的三江平原农业产区地势平坦、耕地连片,
四季分明,寒冷的冬季对虫害有着致命的打击作用,而春、夏、秋三季的光照也给作物带来漫长而充足的能量供给。该省份具有发展为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粮食生产和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粮仓的优势条件,在中国粮食生产、军用粮赈灾粮储备、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1.2 研究意义
作为粮食生产量榜首的大省,经济发展情况却日渐落后。2016 年,黑龙江省 GDP 总量为 1538.61 亿,增长率为 6.1%,在全国 31 个省份中排名第 22 位,是增长速度最慢的三个省份之一。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水平,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148.4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4428 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 27.16%,与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共同成为财政自给率最低的五个省份。
经济增长缓慢、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地方财力不济,已经成为黑龙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我国,很多资源优势省份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必然带来地方财政的充盈,充分发挥地方财政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是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这一良性循环的基石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第二是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力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本文将依据这两条线索,深入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业现状,从税收和财政两个角度,挖掘其对地方经济“反哺”作用力匮乏的原因,描画出黑龙江省利用优势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美好愿景。本文所说的区域经济是指黑龙江本省经济。
........................
1.2 文献综述
1.2.1 财政支农政策研究
1.2.1.1 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研究成果
财政支农政策是一个国家支持和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始于 20 世 30 纪年代。最初走入人们视野的是 1933 年美国农业法调整案,在法案中明确提到农业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助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1945 年在欧洲国家建立共同体,建立了统一的农业政策和统一的财政支持政策,财政政策中包含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对生产者发放的直接补贴,这些以法条形式规定财政支持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
哈萝德和多玛等(1948)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中发现,投资增加所导致的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为了探讨增大投资力度对于增加生产能力的影响问题,两位学者一方面认为投资会增加资本存量,另一方面认为通过乘数效应过程创造收入,最终的结论是双重特性提高了经济社会的生产能力。40 年后,美国经济学家 Geogrsion(1988)发表其理论,认为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分两个方面,一是投入的数量的增长,二是投入的质量的增长。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农业支出在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存在于财政总支出的研究之中。Barrone.G.Diger(1990)对公共支出和经济增长的系统实证研究表明,公共产品生产的支出与外部性正相关。他模拟了一个以政府预算支出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环境,并力求政府提供最佳的公共服务。由于政府投资的存在,经济有可能继续内生增长。Barrone.G.Diger 学说认为。如果把政府支出分为政府投资与政府消费支出,,理论上存在财政支出最优规模,政府消费支出中财政支农能够提高居民福利水平,但对家庭的转移支付不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
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在测算财政支农水平时使用计量经济学的建筑模型,在经济学效应讨论的方法中越来越风靡。Dimitris.Dieosavvas(2003)详细说明了利用数学建模测算经济农业指数的基本方法,他在文中引用了大量数据利用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农业支出数据,将这三个国家的基础生产者农业综合支出指标同乌拉圭一地农业协(URAA)发布的综合支出量指标进行对比,最终反映出财政支农政策的最终效果。同样的,Olga Melyukhina(2002)在《OECD 非成员国支出水平测定》一文中,通过对七个被监测国家的生产者支出等值和消费者支出等值的测算来研究农业财政支出转型水平。所涉及的检测范围包括爱沙尼亚、立陶宛、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等国家。
...........................
第 2 章 黑龙江粮食产业现状
2.1 粮食产量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地位日渐稳固,自 2009 年起,粮食总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与发达国家粮食亩产约当。2011 年,省内粮食生产总量全年累计 5571 万吨,首次夺回河南省连续 10 年全国第一的霸主地位,当年省内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销售量排名全国第一。截止到 2017 年年末,产粮6018.8 万吨,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近百分之十,是我国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
.....................................
2.2 生产效率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可使用耕地面积为 1586.6 万公顷,占全省区划面积的 35.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182.7 万公顷,占黑龙江省全部可使用耕地面积的 74.5%,占全国种植面积约 10%。作为全国粮食产量第一位的产粮大省,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却排名相对靠后。以 2017 年为例,全国粮食生产总量排名前七位的省份当中,黑龙江省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相对偏低(见图表 2)
2017 年,全国平均每公顷产量 5500 公斤,黑龙江省每公顷产量仅为 5089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7.3 个百分点。与同处于东北的省份比较,辽宁省每公顷单产粮食 6600 公斤,吉林省每公顷单产 7400 公斤,都远远高于黑龙江省粮食单位产量。原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黑龙江省共有 13 各地级市,66 个县(市),全省平均无霜期为 195 天,省内纬度高、冬季长,农作物生存期较短,粮食作物一年一熟的特点决定了每亩单产低于具有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作物生产优势的南方省份。另一方面,黑龙江省虽然拥有肥沃土地、密集河流、适宜的温湿度、充沛降水等自然资源优势,但可使用耕地和粮食作物耕种水平都制约了生产效率,粮食生产行业升级仍有很大空间。
...........................
第 3 章 粮食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14
3.1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影响 ........................ 14
3.1.1 粮食生产环节 ................................... 14
3.1.2 粮食流通环节 ................................... 15
第 4 章 粮食产业财政补贴政策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23
4.1 我国现行粮食产业财政补贴政策 ............................. 23
4.2 财政补贴执行状况-以 J 市为例 ............................ 24
第 5 章 以粮食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构想 ................................. 28
5.1 财税视角下的黑龙江粮食产业分析 ............................ 28
5.1.1 优势分析 ................................. 28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