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前期调查研究 ..................................... 31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37
第一节 协商型共识的时代价值 ........................ 37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 ................. 37
二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 37
第四章 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过程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前期准备阶段
一 “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
开展规划评估是掌握规划总体进展情况,确保规划得到顺利实施的重要制度设计。“十五”规划时期,我国在五年规划编制史上第一次对规划组织中期评估工作,为之后的发展规划评估提供了重要借鉴。而之后进行的“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则从制度基础上保障了我国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本次评估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均组织开展了中期评估,并在评估工作中第一次引入第三方评估。①从评估的意义来看,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既是一个自我评价,发现偏差并进行修正和调整的机制,同时又为新一轮的规划编制提供基本依据。
为了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纲要,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先行组织开展了“十三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总结并掌握“十三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总体成效,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在评估工作过程中注重发挥多主体多维度的作用,在评估主体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一方面,创新应用多元评估主体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通过委托和招标等不同形式,选择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等开展第三方评估,同时把来自第三方的评估结果吸收进自评估的参考范围,在进一步做好各方面调研方案的基础上,深入实地开展细致的调研,使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将综合评估和专题评估相结合,深入开展综合性、系统性评估,同时针对“十三五”规划进程中各方关注的重大问题,通过采取委托、招标等合作形式进行专题评估。此外,评估工作特别注重吸纳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的主观评价,在对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进展做出相应的客观评价的同时,把来自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支撑下,进一步拓展评估范围,在更具代表性的目标群体中开展社会调研。①总的来看,“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通过深化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和多方参与机制,将研究机构、评估咨询机构以及智库等主体纳入到第三方评估的范围中,全面总结了规划的总体实施情况并做出客观评价,在评估的过程中开展不同范围内的社会调研,充分听取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了推进规划实施的经验做法,为编写“十四五”规划纲要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协商型共识的时代价值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植根中国大地的民主形式,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西方民主相比,这一民主形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内在价值追求就是为了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有机会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围绕涉及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身的利益偏好,实现个体的偏好转换为集体的偏好,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共识。在本文的讨论中,协商型共识模式的实现过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政党协商为代表的七大协商渠道,围绕社会公共问题,在政策过程的开门问计、汇聚众智和策定四方三个环节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协商型共识的实现过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
二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着力点是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化,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集中民意办大事。协商型共识模式的实现过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从协商渠道来看,以政党协商为代表的七大协商渠道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协商渠道不足、沟通无效的问题,做到协商的全链条、全方位和全覆盖;从协商的主体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基层群众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可以广泛参与到政策过程中的协商来,实现不同社会群体的有序政治参与,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寻求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从协商的形式来看,通过调查研究、座谈交流、民主恳谈、听证征询等多样形式,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纳入协商,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接受人民监督,及时向人民沟通反馈协商执行效果,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协商的广泛性、真实性和管用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