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学论文,本文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形象塑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总结出在历史转折期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党的形象塑造的成功经验,有助于为当前同样处于大变局之下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借鉴,使之有效克服当前党在形象塑造方面面临的各项风险和挑战。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第一节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是我们党塑造良好执政形象的首要影响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遭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党内民主法制、集体领导体制遭到破坏,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党的机关工作、基层组织活动总体上处于瘫痪、停顿状态。自此党的形象在人民心中受到了严重削弱。这十年“文革”造成的党内秩序严重混乱使我们党必须通过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使党的自身建设得到重建,党的自身良好形象得到重塑。
一、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偏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党的指导思想受到“左”倾错误影响,出现了严重偏差,首先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指导思想混乱,在面对国内经济凋敝,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仍长期将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点,这一指导思想上出现的偏离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迟缓,党内体制僵化的局面。粉碎“四人帮”后,党内又相继出现僵化的“两个凡是”,从根本上严重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领域的发展,造成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两个凡是”的提出,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可以说,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阻碍了党的整体优良形象的塑造。
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及时解决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问题,进行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要时刻以客观实际情况为依据,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指导思想,将工作重点放在最要紧的经济建设上来,进一步体现出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指导思想的转变能够促进党的整体形象的转变,推动党的优良正确形象塑造。
第二节 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党的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其领导力量,要有良好的形象才能凝聚发展之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国家经济在体制方面、比例平衡方面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对党的形象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改变经济指导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推进党的良好形象塑造,以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需。
一、国民经济比例失衡
粉碎“四人帮”后,面对国民经济衰退,人民贫苦不堪的现状,全党全国人民都迫切希望快速发展经济,改变现状,也正是因为这种想把十年动乱耽搁的经济工作赶上去的急切心理,迫切希望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强烈愿望,使得我国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经济工作出现了新的冒进主义倾向。基于这种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我们党制定了许多不切实际的经济目标,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不协调。这种带有急躁冒进倾向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衡问题对人们的实际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不利于党的良好形象塑造。
比例失衡问题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困难体现为:一是农业与工业间发展不协调,农业投入少,增产措施不到位,农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二是积累和消费间比重不协调,由于人们对积累过高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消费,加上在长期阶级斗争的影响下,人们生活困难,在日常的吃穿用行等方面有不少债务的原因造成了消费和积累间比例的不平衡。三是在基建和工业生产间出现不协调状况,由于基础建设工程量大,耗时长,一般都会建设很久,很难快速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发展,收益薄弱。四是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长时间以来,轻工业一直不如重工业,落后于重工业发展,并且在重工业内部,能源工业及交通运输业也是较为落后的,这对于国家工业生产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
基于以上比例失调问题,党和国家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以此使党的形象在人民心中留下良好印象,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形象塑造
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执政形象开始塑造起来。其实,党的实事求是形象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树立,之后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侵蚀,党的方针政策实行越来越脱离实际,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执政形象遭到了严重削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还高度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如果思想僵化,得不到解放,那么就会亡党亡国。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完整的概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逐步形成,这也就意味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象开始了逐步塑造。
一、反对“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国内状况仍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当下最要紧的任务就是拨乱反正,但此时拨乱反正任务的开展受到了“两个凡是”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新时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两个凡是”产生的负面影响,邓小平随即表达了自己对其的反对意见,他认为这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背离实事求是的错误方针。
“两个凡是”实际上是教条化、片面化地对待毛泽东思想,对于“文化大革命”以来的那一套进行大致得照抄照搬。总的来说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禁锢,对于拨乱反正的顺利展开也造成了巨大阻碍。对此,邓小平在与王震、汪东兴及邓力群的多次谈话中,都明确表示了自己对“两个凡是”的否定态度,他认为要冲破“两个凡是”,就必须先解决好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在其中包含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对于正确的思想要极力贯彻,积极弘扬,对于错误的不能言听计从,更不应避讳,应结合具体实际,科学客观地看待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聂荣臻和陈云也通过发表文章的形式表达了对这种思想僵化态度的不满。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形象塑造
中国共产党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成功塑造了党的多种优良形象,其中最凸显的就是党的改革开放形象。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它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重大而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变革,又是我们党实现形象完美蜕变的重要方略。改革开放与党的形象二者关系紧密,相互影响,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体现了党的良好形象的成功塑造,反过来,党的形象的成功塑造又能够促使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发展。
一、农村城市依次改革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农业农村进行改革,会议通过了多项关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的相关决定和举措,改革之所以将农业和农村作为突破口,是因为文革结束后,农民连基本的温饱都没解决,生活极端贫苦,究其深层次原因是过去一味地强调阶级斗争,将经济发展置于次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加之后来急于求成,多次调整生产关系,造成的百姓贫苦。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农村试点改革并不是顺利的,还是受到了“左”倾错误的限制,在会议文件上虽然提出了要对农业实行放宽政策,但在实际开展起来却仍将包产到户与分田单干视为一样,同等看待,认为这是与社会主义方向相悖的。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农民生活愈加困难,这也促发了农民想要突破政策底线,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户在安徽凤阳兴起发展,主要得益于万里等地方领导人的宽容与鼓励支持,包产到户的施行,不但使当地农民的生产热情得到极大提升,而且作物产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也遭到了不少中央到地方的质疑反对,认为万里支持的包产到户会造成社会的巨大混乱,在这个紧要关头,邓小平和其他主要领导人站出来表示了大力支持。在实行包产到户的基础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之出现,之后在1983年正式被确立为党领导农村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后,我国农村开始大规模地实行起来,它的广泛推行也使得农村改革展现了新的景象,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另外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乡镇企业也逐步崛起。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形象塑造的基本路径 ... 23
第一节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塑造党的形象 .................... 23
一、加强作风建设进行党的形象塑造 ........................ 23
二、加强组织建设进行党的形象塑造 ......................... 24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形象塑造的历史经验 ... 30
第一节 善于紧抓历史机遇塑造党的形象 ........................ 30
一、善于发现和捕捉历史机遇........................... 30
二、善于把握和利用历史机遇........................ 31
结语 ...................... 35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形象塑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善于紧抓历史机遇塑造党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形成了善于把握历史机遇、总结历史经验的独特优势。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整体形势,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判断,及时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时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从而极大地扭转了党的形象,从此党的务实、为民、善治的形象逐步塑造起来。
一、善于发现和捕捉历史机遇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关键的时刻,在这一时刻,是难以捉摸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通常也是很难发现地,是难以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