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物理教学论文,本论文是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它不仅仅是互联网和教学简单的结合,要思考互联网对教学设计带来的启示,是一种教学设计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笔者希望通过对“互联网+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进行研究,将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技术应用于传统物理教学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的多元化,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本论文针对的是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选取了江苏三个地区的学校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当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现状,寻找到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并对笔者所在中学的不同教学模式下班级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发现互联网技术下的教学模式明显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价值
1.1.1 问题的提出
进入 21 世纪以来,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了巨大的便利,也给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1]。从 2012 年开始提出了信息技术要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2], 2015 年,“互联网+”的概念出现在了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标志着互联网开始向制造业、服务业、教育领域等渗透,传统产业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出现了新的活力[3]。同一年 7 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互联网+教育”的新理念。互联网为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中,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模式。学生的课后学习也开始更多的依赖互联网技术。那么如何有机的融合互联网与教育成为最新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研究“互联网+教育”,大多选择研究它的本质、内涵或者特征,很少会有人把目光转向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它,因此,本论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为今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
1.2 国内外“互联网+教育”的现状
1.2.1 海外“互联网+教育”的现状
互联网的发源地是美国,它引领着全球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方面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的信息化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60年代,当时伊利诺伊大学开发出来了 PLATO 系统,部分中小学校就尝试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 1996 年到 2016 年之间,克林顿、布什和奥巴马政府先后五次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简称“NETP”) 这涵盖了美国的整个信息化教育的进程,克林顿政府 1996 年发布的 NETP 主要目的在于建设运用于教育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并且要求教师接受相关的培训,到NETP 2000,强调普及和运用已经建成的信息化教育设备,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后,布什政府发布了 NETP 2004,进一步要求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效能。到 2009 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国家能使用在教育上的资金大量衰减,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老化,教师的缩减,使得美国的教育面临重大危机,为此奥巴马政府分别在 2010 年和 2016 发布了 NETP 2010 和 2016 年,前者提出了“技术支持下的 21 世纪学习模型”,希望借此实现美国教育的系统性变革[4],后者提出了“为未来准备的学习”理念,并提出应积极应对数字应用鸿沟[5]。
在美国的“互联网+教育”发展过程中,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了两种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形式:虚拟学校和全日制在线学校,前者一般与学校、学区合作,用来帮助学生进行课程补习或给不足学分的学生修补学分,这对有些地区教师资源缺乏和信息化教学设备缺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后者可以帮助因种种原因不能到校,必须在家中学习的孩子提供全课程的在线学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K-12国际学校。这两种教学模式都由政府代理机构、出版公司或者企业提供在线学习的课程内容,评价分析和教学服务。到 2007 年,又出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在课前先观看教师发布的视频,在课堂上学生基于课题解决课前自学时的问题,这种模式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6]。2008 年又提出了慕课(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概念,同年 1 月在台湾,Google 启动“云计算学术计划”,与台湾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将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推广到了校园中。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成为了人们新的学习工具,调查显示,有 47%的中小学教师将移动设备引入自己的课堂中,互联网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
..............................
2 教育理论的发展对物理教学设计的启示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物理教学设计的要求
2.1.1 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水平: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在成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可用下图表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表现出了更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种潜能,表明儿童具有发展的可能性,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教学的目的就是发掘这种力量,突破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儿童达到可能达到的水平发展,然后,可能到达的水平成新的实际水平,再去寻找新的可能达到的水平,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即新的最近发展区,儿童这样就能不断的发展。
...............................
2.2 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桑代克,他提出了“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基本规律有三条:(1)准备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身心准备状态,提前有一个预习过程,比如教师可以提前一天告诉学生明天要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学生就可以提前进行准备,再比如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教师往往提前几个星期就开始提醒学生,这样学生心理上有个一准备,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2)练习律,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反复的练习,例如在《物态变化》这一章节中,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不断的进行辨析,可以牢固的掌握知识点。(3)效果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到了某些成绩,教师应该尽量的去表扬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学习。
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指出,一个条件刺激和一个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结合后,使得条件刺激也能引起无条件刺激的反应。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条件反应,并且帮助学生反复练习进行加强,比如学生看到某个问题,就立刻能反应出题目所考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20 世纪 50 年代,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成为主流,教学设计发展到程序教学阶段。他主张“小步子前进”,将学习的内容分解成很多的小的问题,合理地设计教材,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排序,对学生的任何学习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和强化。强化是指只要给予一定的刺激或者撤销一定的刺激,使得行为反应频率增加。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进行表扬,对错误的进行惩罚。
.............................
3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现状.................................14
3.1 对初中教师的调查及分析...........................14
3.1.1 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的设计............................14
3.1.2 调查对象的选取..............................15
4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23
4.1 《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设计...........................................23
4.2 《速度》的教学设计...................................28
4.3 教学设计实施效果检测...................................34
4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4.1 《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设计
本节通过手影游戏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而变?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开始关于光传播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矛盾“如何让光传播的路线显示出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可以利用烟雾的方法。通过探究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其他物质中是否也沿直线传播呢?引发学生思考要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还要再做光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的实验这样才能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的结论。尝试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的原因并能作出光路图。
............................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是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它不仅仅是互联网和教学简单的结合,要思考互联网对教学设计带来的启示,是一种教学设计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笔者希望通过对“互联网+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进行研究,将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技术应用于传统物理教学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的多元化,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本论文针对的是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选取了江苏三个地区的学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