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物理教学论文,本文在对问题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提出了该模式实施的七个原则:问题设置合理原则、合作目标明确原则、课程内容契合原则、异质小组分组原则、营造轻松课堂原则、教师有效指导原则、多元评价机制原则。为了使该模式的使用更具有针对性,于是结合初中物理教材,指出了适合该模式的课程内容具有的四个特点:①抽象性、②生活性、③探究性、④归纳演绎性。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的要求
新时代竞争愈演愈烈,但竞争与合作难以分离。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不仅竞争激烈,同时对各种形式的合作需求愈来愈旺,当代社会高级人才也需要通过竞争与合作来解决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华东师范大学的葛晶早在 2009 年就提出了大学毕业生在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上的表现越好,其就业能力整体水平就越高[1]。2014年,胡永青指出,国外将就业能力结构划分五个部分,经调查分析,国内用人单位比较重视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交往能力,但学生个人更注重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交往能力并不太满意。其中问题解决能力属于适应能力,而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属于交往能力[2]。可见社会对学生问题解决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往往具有这些能力的人更容易适应社会生活,这使得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合作交流能力成为急不可待的事实。
1.1.2 课程的需要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要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和品格。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以此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新课标指出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与人交流,听取意见,具有与人交涉信息的意识,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提醒我们教学也需不断吸收一些新的东西,而多样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利于思维发散和能力培养的起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教学值得各位老师注意,而将能力的培养搭载在多种教学方式上更是一种创新。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社会的要求、课程的需要还是个人发展的需求,都表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是必须的,而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也正是当下教师们追寻的新的教学手段。基于上述分析,以学生为主体来培养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的受教育者尤为重要,这恰好与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衷不谋而合,于是笔者提出了能否利用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来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这一问题。以“问题驱动”和“合作学习”为主题在知网检索,共有63 篇文献,剔除掉相关性不高的,其中期刊有 24 篇,博硕士论文有 10 篇。研究的内容多为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在各个方面的教学应用,包括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大学专业课等多个科目以及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学校和大学等多个阶段学生,少部分为结合问题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但是整体来说,博硕士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期刊更深、更广一些。其中,田红和董甜甜将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分别在高中生物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结合《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和《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验》研究工具设计问卷进行前后测,得出该模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有促进作用[5][6]。潘权提出适合生物单元复习课中的问题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的操作流程[7],贾红梅则指出了实施该模式的三阶段:自主任务阶段、合作任务阶段、拓展任务阶段[8],而王新香则明确了该模式的内涵、教学目标、实施条件等,从问题导学、问题独学、问题互学和问题评学等几个方面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践研究[9]。搜索全网,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两种教学法都在物理教学中有过一定的应用研究,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研究偏少,譬如冉洋的物理课题,其主要目的为在初中物理中构建一个任务驱动型的学习共同体,并提出了相关策略,运用实验法来验证其实效性,他也在论文中指出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就包括物理问题解决能力[10]。总结发现,关于两种教学方法的研究颇多,但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多为该模式的实证研究,且多集中于生物、化学两个科目,而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结合的专题研究基本没有。笔者受到启发,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通过结合问题驱动与合作学习两种方法的优势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因而确定该研究课题。
...........................
2 文献综述
2.1 问题驱动教学
2.1.1 国外研究现状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问题驱动教学的萌芽,他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归纳为苏格拉底法的四个步骤。随后启发式教学法受到昆体良等人的推崇,一直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问题驱动法在国外十分火热,且已经有了较大进展。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丘什金、马赫穆托夫等提出一种发展性教学理论和方法,即问题式教学,他们提出问题式教学的两个系列,一是从讲授和学习出发,二是从发展性教学出发,并指出核心在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多种方法。目前问题驱动理论已经相对成熟,在各个国家、各个领域都能找到它的踪影。《普及科学——美国 2061 计划》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到蓬勃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应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11],于是美国的中小学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在俄罗斯,也将问题驱动与各种学科相结合。日本相关规定也提出了问题驱动教学,并且鼓励老师在课堂中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法促进学生发展[12]。
2.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问题驱动教学的研究起始于 2000 年,新课改后,问题驱动教学的内涵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相适应,所以有关问题驱动教学的研究逐渐增多,呈现上升趋势。经梳理分析发现我国对问题驱动教学的研究主要有对问题驱动本身的研究、问题驱动的实践应用以及问题驱动与其他结合的研究。2000 年初始时,学者们对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原则、效果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如胡学发以地理学科为基础提出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13];时杰会和耿亚飞提出了问题驱动利用问题情境创设认知冲突、通过交流合作完善认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保障探究过程三种教学策略[14]。随着理论丰富,出现了更多有关问题驱动法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其中包括各个科目、各个方面、各个年级。笔者以问题驱动教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得到 886篇文献,并分别以问题驱动和各学科名字为主题检索,经过分析转化后得到图2.1。分析得出,当前已有问题驱动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其中数学最多,物理化学紧随其后,这表明其在偏理科的科目中应用更广泛。
.........................
2.2 合作学习
2.2.1 国外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早在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指出互教能使学生受益,合作学习思想便开始萌芽。十八世纪初始,英国牧师贝尔和兰喀斯特广泛应用合作学习的小组学习模式。随后,十九世纪初合作学习观念传到美国,帕克和杜威极力宣扬,使之盛行美国,但是当时社会推崇个人竞争,合作学习的洪流随之冲淡。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斯莱文、约翰逊兄弟、卡甘等人提出了合作学习的系列策略和模式,将合作学习推向高潮。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18]。”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的流行,其迅速传播到欧洲、日本等国。在不同的国家里,合作学习的实践差异很大,如流行于美国的合作学习方法与流行于欧洲,以色列和英国的合作学习方法就大不相同[19]。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有对合作学习本身的研究,包括合作学习的要素、模式、方法策略等;对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证研究,跨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以及不同科目类型将其应用其中;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成就、态度和方法;对合作学习研究现状的研究;对合作学习与其他结合的研究。合作学习其实是美国社会反对批评竞争性社会制度和种族隔离的产物,研究时间较早,研究面覆盖广,但是涉及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比较少的。
2.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合作学习思想最早应为我国第一部教育著作《学记》,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也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但国内真正步入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分为合作学习理念、成效、教学模式、要素、适用条件、应用实践等的研究。典型的是我国学者王坦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景观和评价观对合作学习理念探讨[21];合作学习的成效研究,我国学者主要从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动机、成就影响等方面入手;许小慧则提出找疑、质疑、交流、解疑、引导、品赏的合作学习模式[22];北京师范大学的曾琦将其要素确定为正相互依赖、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混合编组[23];关于适用条件的研究也较多,国内普遍认为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小组搭配要合理、小组大小要适宜、小组应就近选择、组间组内适当设置竞争、教师给予一定指导;除此之外,国内将合作学习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研究非常多,分散于各个年级,从小学到大学以及中专,应用于各个科目,从语文、英语到体育以及大学专业课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