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村经济论文,笔者在梳理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相关概念与理论,厘清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和共同富裕推进现状等基础上,通过综合评分法测度了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共同富裕程度,运用静态、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SDM模型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方向和程度。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共同富裕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和战略重心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2021),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针对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全面实现脱贫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点,党中央适时将战略重心转向了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也因此成为十九大以后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十四五”规划、以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相继阐述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了要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党的重要使命,而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2)新发展阶段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2020年8月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专门针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部署,明确了系列根本性与方向性问题,同时指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贯彻协调共享发展理念,重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向更高质量和更高收入水平发展,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实现物质层面的富足,更包含了经济富裕、政治昌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环境宜居等多个层次的内涵。因此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有相同的实现前提、实现过程、实现要求,高质量发展内在契合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1)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国外尚未有直接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献,但在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中不同程度蕴含了农业“质量”的发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Theodore WSchultz,1964;Joehemsen et al.,2012);二是农业创新和农业技术发展研究(Khan et al.,2014;Clay et al.,2020);三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的相关研究(Huttunen,2019;Clay,2018);四是农业绿色、低碳和生态发展研究(Koohafkan etal.,2011;Adnan et al.,2019);五是农业多功能发展研究(Jens et al.,2005;Tipraqsa etal.,2007)。国内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有提高农产品效率、质量以及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赫修贵(2019)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绿色发展方式,关键是技术的运用,通过科学技术的使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高品质和农民增收。徐光平和曲海燕(2021)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以质量与效益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政府引导兼顾市场参与为主要配置方式。罗其友等(2021)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现代农业,其内涵除了农产品的高质、生产环节的高效还包括产业发展的高安全性以及农业经济的高价值。向红玲(2024)认为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马晓河和杨祥雪(2024)认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第2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首先要定义什么是高质量发展。Mlachila Montfort(2013)和Zezza Alberto et.al.(2010)认为强劲、稳定和可持续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能够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我国高质量发展概念源自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论述。金碚(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观为要求,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结构等实现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而陈川和许伟(2020)认为高质量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田秋生(2018)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理念、方式和战略,其核心价值和目标是质量。赵剑波等(2019)认为宏观经济、产业、企业三个层面体现了高质量发展概念,以要素质量、创新动力、质量技术基础为基础条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随着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国内学者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韩长赋(2018)从产品的质量、产业和生产的效率、国际竞争力、各类经营主体的素质以及农民增收这几个方面来定义农业高质量发展。杜思梦和刘涛(2021)结合新发展理念,认为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其内生特点是协调、普遍形态是绿色、必由之路是开放,根本目的是实现共享。高强(2022)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业质量与效率的严格要求,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品质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与农业功能的升级和扩展。张露与罗必良(2020)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当聚焦于体现土地与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降低高能耗生产资源投入,提高土地产量与生产效率,提高劳动力素质与劳动生产率,发展多功能农业。
2.2理论基础
2.2.1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
(1)马克思农业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农业发展理论经历了四个过程,一是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马克思指出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首要需求就是食物,而农业的核心恰好就是食物的生产和供给。人类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必须在物质食物满足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展。此外,农业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生产部门,农业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础,农业中的劳动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产生。农业劳动的生产在为农业劳动生产者提供粮食的同时也为非农业劳动生产者提供了粮食,从而被解放的非农业劳动生产者有更多的时间选择其他行业的分工劳动生产,进而促进了全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二是农业生产的合作化;合作生产改变了原来劳动属于资本的生产方式,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合作生产下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均由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者的身份由资本所有者的隶属转变为真正的主人,促进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农业发展的现代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使用的现代化技术、社会的现代化必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朝着现代化发展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农业和社会发展对物质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即农业现代化是商品经济现代化在农业领域的体现,商品的品质需求促进了机械化生产作业在农业领域的普及,最终促进了农业的技术改进和生产力提升。四是农业发展的城乡协调;马克思分别从城乡分离和城乡融合两个角度辩证的分析了城乡关系理论。他认为城乡分离首先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产生农业与工商业的分工,而城乡融合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水平的提升必将促进先进工业生产技术和模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生产向着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农业与城市的融合,实现社会的城乡融合发展。
第3章 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和评价 .................. 26
3.1 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 26
3.1.1 农业总产值显著提升,但内部结构仍需优化 ............. 26
3.1.2 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但区域差异非常明显 ..................... 27
第4章 新疆共同富裕推进现状和评价 ........................... 38
4.1 新疆共同富裕推进现状................................ 38
4.1.1 财富总量增长趋势显著,但区域经济差距仍然较大 ............. 38
4.1.2 城乡相对收入差距缩小,但人均收入总体偏低 ..................... 39
第5章 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检验 ........................ 49
5.1 模型设定 ........................... 49
5.1.1 基准模型 ......................... 49
5.1.2 空间面板模型 .......................... 49
第6章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案例分析
6.1农业生产规模化促农增收型
6.1.1案例概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以下简称三团)从70年代开始种植核桃,其薄皮核桃是新疆乃至全国单产效益最高的核桃产区,同时是兵团核桃种植面积、产量、体量最大最优的团场。2013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国家认可的示范基地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三团实现核桃种植面积7.18万亩,培育有100多个核桃品种,年产优质薄皮核桃3.4万吨,产值达6.18亿元。同时,做大二产促带动,三团集中建设核桃加工示范基地,已建设初加工企业4家,师市级龙头企业2家,通过建成国家核桃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人次每年不少于1万人次,带动群众年增收致富。为提升群众种植专业技术水平,三团利用产学研平台多次组织专家向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每年都有上千人接受新技术的指导,共计培育新型职工和职业农业经理人达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