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电影论文格式、电影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当代中国国产电影的伦理困境及其解决途径探析

日期:2018年02月02日 编辑:ad201708310846561631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353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711011854477705 论文字数:3500 所属栏目:电影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一、当代中国国产电影的伦理困境现状

国产电影在改革开放步入21世纪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能够加速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但也伴随着自由主义的侵入,造成了现在国产电影的诸多困境。改革开放后,世界多元文化冲击国产电影主流意识及电影人艺术创作追求;此外国产电影试图摆脱社会道德的约束,不断丢弃传统文化精神;受国际电影市场的建设压力,国内电影市场受众呈现道德庸俗化的趋势,其中所表现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着实令人担忧。
因此及时反思国产电影的伦理问题,构建本土社会深刻的伦理价值主题,才有可能改善现代国产电影面临的伦理困境。学习习近平给文艺界的六句箴言,探析解决当前中国国产电影的伦理问题的途径,建设健康良好电影生态环境,构建本土社会深刻的伦理价值主题。
例如,“电影中的“性”作为一种文化事象体现在精神和制度层面,影响大学生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挑战传统性伦理的影片。”又据学者贺玉高调查:2002-2011年每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名的电影中,暴力的内容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虽然在部分影片中暴力行为是不可避免的表现形式,但如果没有足够的伦理支撑,则无疑会给观众灌输一种对待暴力的不正确态度,影响大众对正义与非正义暴力的价值判断标准。还有人伦乖舛、小资化和奢豪化、抗日神剧严肃题材娱乐化、历史题材戏说化以及中华文化污名化,野蛮化,残暴化等问题,针对这些国产电影中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不得不令人忧虑。

二、国产电影的伦理困境原因

电影作为新时代重要的传播介质,其中意识形态的传播对大众的影响更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1、电影艺术家们的价值迷失
电影本源是人和社会作用的产物,用艺术语言描述的美学,内在包涵人生况味和社会文化,是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的表达。时至今日,艺术家们运用“好技巧”多于“好故事”将电影越来越倾向于数字电影的模式化。电影更加回避艺术性,放大商业性,千篇一律的低俗电影带来的高额利润使他们更加迷恋技术,而将艺术价值的追求降居其次。
这种模式往往弱化甚至放弃电影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利用数字技术对人感官影响延伸,加强娱乐消遣功能,形成许多华而不实的“走心”电影。然而“‘俗’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度的把握。当部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文艺从业者,把迎合与趋从当成立身的准则,主动放弃这个“度”,就势必会蜕变成低俗。”

2、市场经济下电影商业化的负面效应
电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毫无疑问是一种消费品。新世纪下,电影界为了实现效益把目光投向国际化电影产业,运用低级庸俗的娱乐审美。最大限度的寻求大众感官刺激,以欲望化的叙事为法则,从而迎合观众需求,把大多数的观众纳入其传播接受范围。而“商业电影往往一开始就把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电影深层内涵之外的表象上。
这种肤浅的流于表面的噱头淡化了观众对电影深层内涵的追求,观众在观影后除了片刻的情绪宣泄之外,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所反思。这样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人们只会关注甚至评论表面,不愿意思考背后深层涵意,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的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严重到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取向。反应在社会上,就使得社会道德向世俗化倾向发展,伦理关怀不断缺失。”

3、国外价值观入侵及其引起的社会伦理评价体系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外国电影越来越多地在中国的影院放映,随之而来的是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西方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价值观宣扬,是对受众进行的文化渗透。此外除了西方的文化霸权,“韩流”“日流”等文化也侵入中国。面临这些价值观的涌入,国产电影本土艺术性面临趋同危机,国产影片迎合西方对中国的印象逐渐地向西方影片发展。面对国产电影主流价值观不断走向国际,更应反思国产电影缺失文化精神、文化价值的事实,探索忽略对民族文化原点以及中华文化传统深入挖掘的缘由。
又如上文所述,国外价值观入侵亦导致了另一个道德难题,即“道德评价的标准不再确定,每一种的价值立场尽管都不能充分地证明另一种价值的不合理性,但却都能同等证明自身的合理性,这种价值观念给人造成误解:个人做出任何价值选择都是‘合理的’,在这里,崇尚与卑鄙、好与坏、美与丑等等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了,长此以往不受社会主义道德约束的行为可能随之大量地涌现,道德失范的现象就会在所难免。”

三、学习“习近平给文艺界的六句箴言”解决当代中国国产电影伦理问题

电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承载着道德、审美、情感多重精神内涵,承载着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1、唱响时代主旋律,适当兼顾娱乐性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中谈到‘为了谁’的问题。‘不能在为了谁的问题上产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而在数字化时代的“读书”就是“读电影”,人们跟随时代的快节奏进食“速溶产品”,电影因其表现方式的特殊也属其中,对于青少年而言更多的是通过数字媒体快速获取知识,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拿来主义”,懒得思考,不明反思。
因此“读电影”怎样读的有价值,什么样的“书”又该怎样“读”才能使受众群体从中受益,才能让电影解读的更加有深度。像习总书记所说“艺术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现在国产电影的病症就出在没有真正“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根源上。“习近平在讲话中点醒这些文艺工作者: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来源于生活中的娱乐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生活源于社会,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在选择电影题材时如果能抓住市民阶层的思维特征,选择性格化的平民代表为代言人,在主题的开掘上就能渗透出人性和人情。触动心灵的张艺谋所导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就是选择的小平民个性化的代表,整个影片表现手法唯美,又兼顾电影的社会功能,表现了人性冷暖,传递小人物发挥大能量的作用,体现着人文关怀和艺术价值又兼顾审美自由与道德约束,是一部灵魂与肉体合而为一的经典伦理电影。

2、凸显文化社会效益,适当兼顾经济效益
市场一方面把电影变成商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电影生产力的解放。在市场经济社会,衡量电影作品标准变得简单而直接,在观众眼里票房高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市场是衡量电影的重要标准,但并非唯一标准。如果片面以经济利润为标准,必然会导致抄袭模仿、机械性生产复制的问题。必须制定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发展实践相适应的电影规范体系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标准、考核标准,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群众口碑等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反对只重视销量、收视率、票房的错误倾向。
最重要的是建设良好的电影生态,需要健康、良性的影评环境。电影制作者不应因自己的权威而恃宠若娇,不能将宣传和炒作代替电影批评,而更应该通过人民的批评全方位反思电影,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学养、涵养。了解大众观影心理就是了解市场需求,才能拉近与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习总书记提出‘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说真话就是要重新淬炼文艺批评这一利剑,讲道理就是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既不让批评失语、缺位,又能驾驭批评方向,褒贬得当而不越界,以此带动文艺作品的繁荣发展。”

3、增强道德教化功能,适当采取外来艺术
毋庸置疑,文学是电影之母。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已经拥有几千年的文学造诣,而电影是新世纪下西方产生的艺术与文学相结合的文艺作品。“在全球化时代,一部的好的文学作品,显然既要有时代特色,更要有传统底蕴。习总书记认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用正确的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通过视听的形式传达道德价值观念,已经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正面引导者。电影的受众群体波及范围广泛,利用电影对受众群体潜移默化的进行道德引导是即高效又科学的方式。使受众群体在主动参与中体悟电影、反观自身,获得心灵的启迪,改变了被动读书被动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且在这过程中没有勉强、灌输、压服的痕迹,正因为这样,价值观的引导才更有效果。
电影属于艺术与经济与社会之间特殊媒介,同时受到伦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