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论文,本文基于产权理论、股权结构理论、委托代理以及协同效应理论等,选取了较为典型的东北制药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梳理和剖析其混改动因,并通过对其混改前后公司治理、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的变化,总结出一些启示,为未来促进我国医药国企高质量的混改提供参考。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有企业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方式。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企开启新一轮深化改革,全会明确提出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和原则。2018年,我国国有企业开始实施混改,其中包括石油、电力、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且速度越来越快。2020年,国家领导人在《政府工作报告》对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确定以下改革目标:“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国家开始逐步摸索国企改革的有效路径,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创建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在国企经营管理中引进民企,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同时也积累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市场内外部环境都在出现显著改变,使国企发展面对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国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让混改的顶层设计更加科学。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非只是简单的资本混合,而是解决制约国企发展的陈旧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通过前期改革的持续摸索,我国已经总结出一定的国企混改经验。国企混改也自战略规划落实到客观实践,自局部的试点地区开始逐步推广到全国。混合过程中,国资委设置四批试点,其中前2批试点规模较小,主要选择19家央企作为混改的先行者,以为后续混改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成熟范式。第3批混改试点扩大范围,选择央企和地方国企共31家进行大胆尝试。第4批试点则的混改范围纳入央企107家、地方国企53家,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改革领域也自军工、电力等重要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第4批试点的推进,标志着国企混改迈进整体性改革阶段。“十四五”期间国企成功完成三年混改,国企混改开始进入标准化、高效化阶段。
1.2文献综述
1.2.1国有企业混改进程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国内经济发展过程相对复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行单一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改后才建立了目前多种经济共存发展的局面。建国以来,国企形式同样在不断改革之中。狭义角度上,最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确定混合所有制改革。广义角度上,从其定义理解,混合所有制改革表现为公有资本、非公有资本之间的融合,所以在混合所有制经济领域包括了早期的公私合营模式、联营经营模式。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以及相应的时代发展特色。为此,对不同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加以阐述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目前混改的真正内涵。
(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改(1949-1956)
建国初期我国主要是公有制经济,其他经济形式较少,该阶段国营企业虽然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措施,不过其中部分股份依然属于私人部分,这部分也是混合所有制最早的模式。在政策推进下,国家开始推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公私合营属于一种高级形式。这种形式有两个发展阶段,最早的是在个别企业中的公私合营,后来才在全行业出现。建国初期国内开始有了个别企业下的公私合营形式,通过对官僚资本的没收形成公股,私人同样掌握部分股权。国内有计划的公私合营真正开始于1954年,当年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开展。四马分肥的利润分配方式是在个别企业阶段实施的制度,这一制度下按照资本家在合营企业当中的资产占比,对应的分给其股息、红利;扩散至所有企业时,定息制度就取代以往的赎买制度,这一制度先评估私营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过期资产就收归为国有,陆续就不再有公私合营,由国家接手负责对合营企业进行管控。在本质上,类似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也说明我国初步实现对私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指将国有资本以外的其他异质资本引入到国有企业中,让民营企业能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通过让渡部分决策权利,吸收民营企业的公司资金资源、治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从而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资本运行效率,提升财务绩效,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间的有效制衡与融合,最终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股权结构层面进行分析,较为多元化的资本之间可以更好的协作并参与管理过程中,更好的利用国有资本。需要注意的是,此项改革不仅可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还可对国有资产起到有效的保护。
从当前混改文件与指导意见来看,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为:第一,非公资本投资者的引入,改善了股权结构,促使企业更好的发展;第二,管理思想的转变,从原来的“管资产”到如今的“管资本”,从国有企业自身层面出发,重视机制改革的重要性。此种情况下,公司可以更好的开展治理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化经营机制,选聘更加符合的管理层,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促使内外部拥有更高的积极性与发展动力。从本文研究层面进行分析,混改指的是市场化经营机制以及非国有资本的引入,推动国有企业平稳快速发展。此种改革并非只是注重股权结构和资本,还应该注重市场化选聘体系等方面内容,从而获得更好的改革成效。
2.2理论基础
2.2.1产权理论
科斯最早提出现代产权理论,主要是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而衍生出的一种理论,通过《企业的性质》等阐述了产权的定义,对由此产生的成本及收益的论述,从法律和经济的双重角度阐明了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随后,科斯又与威廉姆森舒尔茨和张五常等学者深入研究产权不清晰将导致市场缺陷等问题。邓沛琦作者(2015)[52]提出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在法律层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有使用权和占有权等,形式主要包括债权和物权等。产权理论主要是以产权规则为基础,实现更好的配置资源,达到交易费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的目的,从而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于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制度而言,产权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理论支撑。
从现代产权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产权不够明晰的问题愈加严重。而在国有企业中,产权不够明晰,国有财产归全民所有却由政府代理,这就会导致管理层工作积极性差,无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甚至造成流失现象。国有企业中存在着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等问题,同时也会造成公司治理低效、管理不善,最终导致企业发展不健全,从而影响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53]。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企业剩余收益,他们更加注重市场反应和经营效益,激励作用更明显,公司收益相应增加。要从根本上解决国企运营低效问题,必须通过引入非公有资本来弥补“所有者缺位”,使非公有资本有动力去选择经营方式,并建立起对利益的有效激励,进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所以混合所有制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国有企业更好的发展,管理者工作积极性逐渐上升,资源配置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3 东北制药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 18
3.1 公司简介 ........................... 18
3.1.1 东北制药公司简介 ......................... 18
3.1.2 辽宁方大公司简介 ................. 19
4 东北制药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分析 ........................... 25
4.1 东北制药混改前存在问题 ................. 25
4.1.1 产品研发重视不够 ........................... 25
4.1.2 存在大额资金缺口 ................................. 25
5 东北制药混合所有制改革综合分析 ...................... 30
5.1 东北制药混改后公司治理效果优化 ....................... 30
5.1.1 股权结构变化 ............................... 30
5.1.2 董事会变化 ........................... 33
5东北制药混合所有制改革综合分析
5.1东北制药混改后公司治理效果优化
为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本节选取东北制药混改前后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激励约束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5.1.1股权结构变化
受各项制度所限,国有资本相较于民营资本相对僵化,且国企不同程度都存在“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制约着公司治理,压缩中小股东利益,这使多数国企陷入管理僵化、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辽宁方大通过混改进入东北制药成为其第一大控股股东,这样就能够解决东北制药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混改稀释了国有股权比例,使股权集中度更加科学合理,不同性质股权之间也可以实现合理制衡。国有股权与民营控股相互制约,既改善了东北制药的治理结构,也保护了国有资产的增值。
6东北制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结论与启示
6.1结论
本文东北制药为研究对象,了解东北制药混改历程,明确东北制药混改动因,分析东北制药混改后对公司治理、财务绩效以及非财务绩效产生影响,从而得到以下结论。在公司治理方面,具体表现在:
1.股权结构得以优化。东北制药采取引入投资者的方式,募集到了所需的大量资金,从而对股权结构进行了优化,使之更加多元。辽宁方大占据了更大比重的股份,不再局限于“一股独大”。从股权制衡层面进行分析,民营资本占据了更大比重的股份,与国有股东之间形成一种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