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论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情境细化、设定为科研社交网络。并且,在对虚拟社区或社交网络中用户的社会资本、知识共享等的研究当中采用定量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将利用网页爬虫技术来爬取客观数据,从定量研究的角度来考察科研社交网络中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Web 2.0时代,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知识也呈现出一种爆炸式增长的态势。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认为,在知识管理的时代里,只有知识才是真正的控制性资源,只有知识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产决定性的因素,知识在我们这个时代体现的价值远甚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坚信拥有知识的绝对优势。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搜集、挖掘、占有和积累知识来作为自己的优势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逐渐帮助人们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圈限,密切了人们的互动交流与联系,使得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速度变得更加高效。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已经使得网络成为了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学习到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人们透过互联网可以认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完全不存在交集的陌生人,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了解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拉近与彼此的距离、密切和朋友的联系。网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改变了人们的方式,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24日发布了《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截止到2008年6月底,就已经大幅度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了,并且同时跃居世界第一的还有我国宽带网民数和国家域名注册量。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各类社交网络也逐渐出现并且发展迅速。据mUserTracker于2013年9月的统计显示,超过 90%的网络用户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社交软件,且人均每天花费在社交网络平台的时间约为1.5小时。社交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细分用户群体,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满足特定群体特殊需求的社交网络。在Web 2.0技术的推动下,科研的运行机制、组织体系、科研人员的认知交流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大变化。激烈的全球科研竞争、越来越开放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对于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与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更迫切的时代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及时的科研知识共享,还需要与同行甚至跨行业学界建立高效联系。
...........................
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革命性的改变。社交网络的出现正逐步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科研工作者突破地域限制、进行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提供了契机。Web 2.0时代,网络逐渐成为汇聚全球知识的世界智慧中枢,它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用户的参与度,用户不仅是浏览者、体验者,更是创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类的创新潜能,使网络信息和知识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也从原来传统的实验室、研究所科研拓展延伸到了互联网上。随着国外的Academia.edu、scienceblogs、ResearchGate、国内的科学网、科研之友网、小木虫等专业性的科研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线下传统知识共享方式更新滞后、渠道不畅、成本高昂的缺陷,也彻底改变了知识信息创造、传播传递与共享的方式和途径,为科研工作者汇聚了更大范围、更加密集的科研知识和科研资源,同时,也为科研学者同行之间或是跨研究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科研社交网络一出现就立即被世界公认为一种非常有前途、非常有望能够促进跨学科科研合作的方法。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为研究出发点展开了研究和探讨,秉承着真实性、客观性的原则,希望能够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实证分析,启发得到一些对于科研社交网络如何促进用户知识共享和创新的实务性建议。从研究内容上说,虽然已有学者从社会资本角度探究其对虚拟社区或社交网络中知识共享的影响,但根据章郑(2008)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用户社会资本、知识共享行为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情境细化、设定为科研社交网络。并且,在对虚拟社区或社交网络中用户的社会资本、知识共享等的研究当中采用定量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将利用网页爬虫技术来爬取客观数据,从定量研究的角度来考察科研社交网络中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科研社交网络
2.1.1 社交网络定义
1967 年美国学者Stanley Milgram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做“小世界现象”。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人,最多只需通过六个人就可以实现 。该理论于2002年又被 Watts 教授研究证实了并不局限于物理世界,同样适用于虚拟网络世界,从而成为了研究社交网络强大的理论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社交网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社交网络内涵丰富,切入角度多样,至今仍未对其概念形成统一的界定。社交网络的英文翻译有四种,各有侧重,代表了不同的研究角度,分别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s(静态社交网络圈子)、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动态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ites(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社交软件)。Antelman(2008)认为社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交圈,在这个社交圈内,用户可以基于多种应用和工具来展示自己,并与他人互动,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关系。Boyd 和 Ellison(2007)提出,社交网络是一种可以为用户提供建立个人空间并查看好友链接的网络服务 。Raacke 等(2008)认为将兴趣相投的个体聚集在一起交流、分享和讨论的虚拟场所(即网站)就是社交网络 。Alexander Richter 和 Michael Koch(2009)将社交网络定义为一种为用户提供个人身份管理和维护与其他户关系的应用系统 。黄婷(2009)认为社交网络就是为用户提供扩大人际关系服务的网站。徐弘(2011)认为社交网络可以帮助用户维护自己的社交圈子。姜雪芳(2015)认为社交网络的本质是为方便用户建立关系、传递信息以达到交流信息、增强联系的一种平台,用户使用社交软件可以在该平台获得相应的网站基础服务。
综上所述,本文将社交网络界定为以社交软件为工具,能够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以方便用户分享交流信息、建立关系、拓展社交圈子的服务型虚拟平台。
.............................
2.2 社会资本
2.2.1 社会资本概念
1961 年,Jacobs最早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在城市中,人和人之间的邻里关系网络就是社会资本。此后,国内外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层面对社会资本做了大量研究和论证。
Bourdieu(1986)提出社会资本是由社会责任组成的,它本质上是对现实和潜在资源的一种连接,这些资源融入在一个持久且制度化的网络之中,可以通过个体参与社交活动、建立和维系他们的社会关系来获得。Granovetter(1985)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嵌入在网络中的社会关系,包括结构性和关系性两种嵌入,并且还提出了社会资本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概念。Coleman(1988)认为社会资本的定义应该由它的功能来界定,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构成,并且能够为身处该结构中的个体提供行动上的便利。Schiff(1992)提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元素的集合,它能够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urt(1992)认为能够帮助个体获得使用经济和人力资本机会的一切普遍联系就是社会资本,包括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Putman(1995)提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功能,如网络、规范和社会信任,它能够促进协调合作,实现互利共赢。Fukuyama(1995)认为可以将社会资本简单地定义为一组能够促进组织成员合作和共享的非正式的价值观和规范。Nahapiet 和 Ghoshal(1998)提出将社会资本分为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是通过个人、组织的社会网络关系获取的或者嵌入在其中的现实或潜在资源的一种集合。 Woolcock(2001)认为社会资本可以由社会互动关系和社交网络两个维度来界定,并且提出个体互动关系在促进协调合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Lin Nan(2001)从网络视角出发,在研究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内嵌于社会网络中的具有功能性的资源。边燕杰(2004)在研究城市居民社会资本来源及作用时,基于社会网络的角度,从个体层面,对社会资本提出了操作化的定义,是网络规模、网络顶端、网络构成及网络差异四个方面的总和。罗家德、赵延东(2005)将社会资本划分为集体社会资本与个体社会资本,其中,个体社会资本不仅包括个体外部的社会资本、私人物品,还包括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和渗透在社会关系中的资源以及个体所处社会网络位置所能够提供的便利。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社会资本的核心基本可以概括为社会关系、社会资源、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
............................
第三章 研究设计..............................17
3.1 研究构思与理论模型...........................17
3.2 研究假设....................................18
第四章 实证分析.........................2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