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大中型公司和企业集团,对市场情报工作都极为注重。最典型的是日本和亚州四小等新兴经济兴旺地域。世界银行组织市场情报研讨人员经过对日本、南朝鲜等后期工业化国度和地域企业开展状况停止调查理解,发现这些国度和地域的企业都高度注重企业情报工作及其队伍建立,对市场情报人员也同样授于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帅一样的专业职称,享用同样的以至是超出他们的经济待遇。在日本、南朝鲜的各种公司和企业,都设有“经济情报师”、“市场工程师”等专业职称,“总情报师”与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等等量齐观,并驾齐驱,成为总经理的得力助手,是企业的智囊人物之一, 顺应技术经济和商品消费开展请求,变革企业人事制度,初步树立起具有中国特征的“一长三师”指导管理体制,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专业职称制度趋于标准,人员趋于配套,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更新和经济管理工作,逐渐完成程序化、科学化。但相对缺乏的是,普遍地对企业情报工作及其队伍建立注重不够,不能不说是企业开展环节上的一个单薄点。其实、企业的市场情报队伍与技术、贝如会队伍一样重要而不可短少,情报人员与技术、财会人员一样地需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根底学问和过硬的业务工作才能对企业开展负有特别重要的义务。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生产,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是长远的重要的经济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依赖国家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宏观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建立新型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依赖企业决策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群众共同努力外,还取决于市场经济情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这其中,培养造就一大批忠心耿耿、精明干练、能力超群的市场情报人员是十分重要的。不抓住这一重要环节,发展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新型商品经济,特别是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就不会有大的希望,就难以超前于别人,领先于市场。要看到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我们有些企业的产品设计并不比人家逊色,质量也不比人家差在哪里,但就是应市节奏慢于人家,往往下已经定局的“残棋”,步别人后尘,成为市场的尾巴 这其中就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情报不通,投向不准是主要原因。要知道,消费市场有一定的限度,产品饱和,供大于求,市场就会萎缩.而产品应市又有一定的时效,捷足先登者,产品即使差一些也有销路,而姗姗来迟者,即使相对较优,也只能是‘马后炮”。在国际外贸经营中往往是人家的产品都销得过了时,顾客都用够了,我们的产品才姗姗进人市场,当然没有销路了。即使产品式样和内在质量胜过别人一筹,也无法挽回市场疲软状态。
而有些产品则由于产前缺乏市场调查,根本没有市场基础,属于盲目生产,因而产品呆滞难销困局当然也就无法避免。这样,不仅产品销不出去,而且卖不出好价钱,这也是我们的产品外贸不如内贸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有健全的情报信息系统,有专业性市场情报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事前调查,搞“火力侦察”,就不致打这般冒失性无把握之仗。
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企业在打了败仗,吃了一堑之后,并没有意识到市场情报工作及其情报人员在市场竞争中的现实地位和重要作用。他们仍然沿袭传统单一的计划生产和封闭内向型经济态势下形成的生产经营方法,重视物质可组性有形的财富创造人才,而不重视象市场情报这样无形的潜在财富创造人才。应当承认,比较而言,前者是直接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无疑很重要,予以重视是应该的,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后者。如果打个形象的比喻,前者与后者是企业腾飞的双翼,缺一不可.许多耳闻目睹的成败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是重视和比较重视市场情报工作及其队伍建设的,但重视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却不理想。许多同志不是把企业情报工作作为一门经济科学,而是作为企业的一般性工作事务,吃“计划粮”、“拿保险金”,且经营形势相对可以的企业尤其如此。在情报人员安排上,往往以兼职代专职,多半靠企业的管理人员出差出访而代之,有的甚至是安排科室人员轮流出动,这些人既无情报工作专业知识,又无从事市场调查的实践经验;在情报涉及范围上,往往局限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商品市场和经济领域,而不注意涉足与企业有间接关系的行政和科技及其他部门,尤其是对国际市场及其行政,科技动态了解不够,信息情报渠道狭窄,内容不丰;在情报方法使用上,往往是直接性调查多于间接的隐曲性探幽,因而难以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和深层次信息情报.同时,对目前有数的信息情报人员也往往是使用多于关心,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不能不说是企业信息情报工作上的重大失策。
因此,无论是从增强企业发展功能看,还是从竞争市场的把握程度看,都有必要加强信息情报工作,培养“市场情报师”之类的专业经济情报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