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帮写浅谈图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渐热,图像资料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利用。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图像资料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对教学环节加以精心设计,对教学过程认真组织和管理,使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从而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留学生论文网 www.51lunwen.org
关键词:图像资料、历史教学、运用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话题。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同时它还指出:“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图像资料给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正以其独特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就图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图像资料的分类
1.1静态资料
图像资料是随着照相机、电影摄影机的出现而逐渐产生的。就与历史有关的图像资料而言,可分为两大类,即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静态资料包括各类照片、图片、地图、图表、文字说明等,这类资料的优点是来源真实,且高度概括,不占用时间。除了专门的画册之外,很多回忆录之类的书籍中、以及互联网上就有大量的历史照片,用它们制成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历史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1.2动态资料
动态资料包括各种电影、录像、电视剧、网络动漫等。它们又可分为两类:①、纪录片类。也即是对各种遗址、古迹、重要战役、重大历史事件等进行介绍的影片,如《中国古都》、《抗美援朝战争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等。另外,一些历史专题片、科教片、文献资料片如《百年中国》、《中华之最》、《新中国50年》等也属于此类。这类资料是对过去历史情境的纪录,保存了大量形象的原始材料,内容真实,可信度高,并配有音乐或解说词,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也非常好。②、影视剧类。这类作品对各个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比较真实的加工再现,如优秀历史故事片《林则徐》、《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电视剧《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长征》等。由于这类影视作品是由演员塑造再现的,虽也生动感人,但可信度和教学效果比第一类略差。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大胆地有鉴别地使用这类影视资料。历史事件虽无法像物理、化学试验那样重复多次,但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再现。各类影视作品大都实地拍摄,情节也大致真实。比如电视剧《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情节,都是原址拍浅谈图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陈顺安(重庆市三峡师范学校)摄,这些革命遗址要让学生都莅临参观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影视作品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真实的场景再加上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一定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历史事件形成较为形象直观、全面深刻的认识。
2图像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依据内容,精心选材
广大历史教师应当随时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像资料,以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之用。当我们获得相关图像资料以后,首先要对其主题进行审视,要选择一些红色的、弘扬主旋律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呈现给学生。近年来,一些历史剧、古装戏走红荧屏,但由于某些制片人和编剧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或为追求经济效益,吸引观众眼球,纯粹以娱乐为目的,大量虚构人物和情节,甚至严重违背史实。因此象《戏说乾隆》、《还珠格格》这样的涉及戏说历史、宫廷秘史,以及一些穿越历史的影视剧,是不能出现在历史课堂上的。其次,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适当地取舍。影视资料不只是历史课堂的调味品,还应是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好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影视资料时一定要做好内容设计,即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尤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创造性地运用影视资料。再次,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心理、个性特点来设计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历史课堂上观看到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形象资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现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形成清晰、正确的历史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2.2具备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术
对于各类动态的影视资料的放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通过电视机、VCD或DVD(影碟机)将激光视盘的内容播放出来。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电脑视频压缩将相关内容转化为AV1数字电影模式的文件,制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加以播放。而对于静态的图片资料,则只能通过扫描仪等输入设备,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熟练的影碟机、计算机等操作技术。在利用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先将全片浏览一遍,重点片段则应多次观看。然后去掉冗长的、虚假的、太过暴力恐怖的等不适宜学生观看的内容,选取对教学内容有所帮助并适宜学生观看的内容,加以剪辑组合,并配以相应的文字介绍或解说词。上课前,教师还应先到教室检查相关的仪器,并进行试用。否则,教师操作的陌生、设备的故障,都会打断正常的授课,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就播放形式而言,有课前播放、随堂播放、课后播放三种,其中随堂播放的效果最好,因为这样才符合形象教学及时性的原则。放映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如果播放时间过长,甚至整节课欣赏影视作品,就会喧宾夺主,造成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能落到实处。
2.3正确引导,及时讲解
历史教师要加强对图像资料辅助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引导,而不能为看电影而看电影,不能放任自流。对于那些实在不适合学生的内容我们可以事先加以删除,切不可因噎废食,放弃对影视资料的使用。同时,历史教师在使用影视资料来辅助教学时,应进行必要的讲解。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影视剧毕竟是现代演员的再创造之作,因此不能将影视剧(故事)与历史(正史)完全划等号,并指出影视剧假在哪里,历史的真相又是怎样的。例如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愚僧的形象,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却充满了智慧和勇气;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刘步蟾是个贪生怕死之辈,而历史上真实的刘步蟾则是个英勇抗敌的民族英雄;电视剧《走向共和》除了许多情节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外,竟然还将极尽卖国之能事的慈禧太后、李鸿章加以正面塑造,这已丧失了起码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如果历史教师不对这些情况加以辨别和澄清,对历史不怎么了解的学生就会以为这些影视剧中的人物就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会产生极大的误解,那样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2.4布置任务,深入探究
在使用影视作品辅助教学时,可能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关内容,或由于自己身心的疲惫,故而对教师提供的影视作品不感兴趣,上课时会感觉无所事事,甚至呼呼大睡。如果教师仅仅是单纯地加以干预制止,恐怕效果也不见得太好。甚至有教师认为放映影视作品会使学生“丧失思维”,“教学效果下降得厉害”。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图像资料与文字资料一样,都存在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图像资料配合教学时,要对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与任务去观看影视作品,就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如通过记笔记等方式来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是完成教师预先设计的有层次的练习题等,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此外,历史教师在使用影视资料辅助教学时,还应向学生提出一些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比如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评判、和探究,以达到教学实效的最大化。例如,我在上《中国边疆危机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使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们播放了影片《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精彩片断,同时要求他们边看边思考如下问题:“清军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上《据实陈奏军情折》的真实目的何在?《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学生带着一定的压力来学习,在观看影片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不时做好记录。到影片播放完毕后,学生根据从教材和影片、课内和课外了解到的知识,都能比较完整地回答以上问题。后来,一部分学生还对李鸿章的生平事迹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又及时引导他们成立了“李鸿章其人”课题研究小组,把学习引向深入。
3图像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1增强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我国历史教师传统的教学工具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每节课围绕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意义等几个环节,象念经似地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图像资料却能够直观、形象地将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再现出来,它们将影像、声音、图文等完美结合起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多种能力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可是我们的教科书所选编的内容则是非常有限的。而图像资料信息量非常大,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许多书本中所没有涉及到的知识,从而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有影响的影视作品赏析、讨论或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3.3陶冶情操,作品育人
在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被摆在了重要地位。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90”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缺乏艰苦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