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历史教学论文格式、历史教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21世纪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的指导思想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ad201703301955106400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946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003011917403485 论文字数:8000 所属栏目:历史教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由国家教委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是供21世纪全日制普通高中使用的,具有很大的超前性。因此,编写这一大纲用什么思想来指导,就很重要。作为大纲编写的咨询委员,我自始至终参与了大纲的编写,就我个人的认识,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不言而喻,历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然而,在当前编写新大纲时特别强调其指导思想的首要地位,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推行,史学研究也出现了新气象。史学工作者大胆探索、 钻研,又吸取外来的优秀成果,取得了不少新成就。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也渗入进来,尤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上的政治风云变幻,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调,也对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有所影响。如世界史研究领域中出现了否定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调,有的人说:“苏联都解体了,还说什么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怎么开辟呀!”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论调。如“怀疑近代中国革命的道路,认为革命过头了”,“看不到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危害,认为两者均有积极作用,反帝反封建反糟了”,等等。为此,在编写新大纲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更加必要。 21世纪的中学生,如何认识以往的中国和世界,能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史观来观察和分析历史,是关乎他们今后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为此,编者在这一点上没有含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它反映在新大纲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新大纲的目的要求上,强调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这里所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科学”,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还有培养学生具有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责任感。
  从课程的安排上,把中国近现代史即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以及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作为重点讲授内容,作为必修课讲一学年,每周三课时。如此重视中国近代现代史课程,是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安排中不曾有过的。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是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的,因为加强这一教育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从教学内容上,一方面加强有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另一方面,在一些宏观的问题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如历史发展的分期问题,我们仍然坚持按社会发展阶段来分期。像世界现代史,仍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开端,因为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①]。在整个世界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冲破了这个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持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以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已经完结了;而新的世界革命,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②]。还有,中国现代史的分期,同初中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一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因为从此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步入了崭新的、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些具体史实上,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或反抗外来侵略、或进行的革命,均给予充分肯定;而对卖国的袁世凯等则加以充分揭露。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毛泽东等领导的革命斗争、民族解放运动和创建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与成就,更是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又如对世界现代史中的新老殖民主义,也给予充分揭露,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则充分肯定了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指出它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经历的曲折,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重大挫折,以及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体现时代精神
  基于这一大纲是供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学使用的,具有超前性,因此,体现时代精神是编写大纲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新大纲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学科教学内容上,具体有:
  1.反映史学界、考古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里有必要先说明一下什么是史学界、考古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编教科书的人常常收到一些来信,说教科书观点(或具体说法)过时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已经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而教科书仍然用原来的观点(或说法)。我们拜读这些来信,认为有些意见是对的。如中国古代史教科书里以往只讲到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的同志来信说,讲圆周率,应讲刘徽和祖冲之,而不能只讲祖冲之,因为推算圆周率的理论方法是刘徽首先发现的,祖冲之采用了这一理论方法,终于计算出小数点七位以后的圆周率数值。因此说,刘徽在圆周率的计算上贡献很大,应与祖冲之并提。我们接受了这个意见,在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里,讲圆周率时,加入了刘徽及其贡献。但也有不少意见并不恰当。因为他们所说的新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个别人或西方某些史学工作者的看法,或地方上的考古发掘,并未经过专家论证。如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我国有的史学工作者就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还大讲巴黎公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的说法过时了。 他们认为“巴黎公社仅是法国一个城市的工人起义”,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和意义。由于他们的宣传,一些历史教学工作者竟也接受了这种观点,并向我们的教科书提出批评意见。我们认为这个意见是不恰当的。如前所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影响我们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评价,同样也不能影响我们对巴黎公社的评价。马克思在当时就对巴黎公社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它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曙光”[③]。我们以为这个评价在今天来看,对巴黎公社来说仍是当之无愧的。这种看法也为史学界大多数人所公认。这里附带举个例子。80年代中期,我们修改初中中国古代史教科书时,恰好某大报刊登了古代大运河的长度,并说明是新测量的,我们没有深入研究就采用了。但很快,这一数字又为古运河的研究者所纠正,我们就显得很被动,只好又重新修改。所以,我这里所说的吸收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新成果,必须是为史学界、考古学界所公认的,而非个别人或某些人的“成果”。此次编写新大纲时,吸收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不少公认的新研究成果。如,世界近代史教科书过去都是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讲起,而近些年来,史学界认为世界近代史应当从14、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迈向近代讲起。因为社会的变化总是有一个发展过程,人类进入世界近代史也是这样,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至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商业活动。加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长期隔绝的状态,从而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此同时,14至17世纪爆发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解放了思想。在此基础上,16世纪后半期尼德兰革命后建立的荷兰,成为17世纪欧洲最早、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这一漫长的过渡,世界才步入了近代。为此,讲世界近代史,就不能仅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讲起,而不涉及前面变化发展的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当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仍然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它产生了巨大的世界影响,从此以后,西方一些国家连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改革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也就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2.将历史的下限向后延伸。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不断向后滚动,史学研究也不断向后推进。今天人们书写历史,不能再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或六七十年代。现代世界发展变幻极其迅速,世界的变幻发展,对中国影响很大,现代中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所以,21世纪的中学生需要了解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的发展,而且,历史教科书的下限愈是接近今天, 愈有益于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社会主义祖国。为此,新大纲吸取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将历史的下限向后延伸,而不作明确限制。这样,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就可一直写到十四大、十五大,香港的回归也自然是大纲中的要点之一。在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里,现行大纲只写到美苏争霸,新大纲写入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