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历史教学论文格式、历史教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如何培养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培养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ad201202221535321018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872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205231657294330 论文字数:2956 所属栏目:历史教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培养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培养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已近十个年头,论文格式 http://www.51lunwen.org/format/ 课改的理念已逐步从素质教育提升为公民教育。文章在对公民意识概念的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公民意识培养与历史教学的关系,并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公民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教学;公民意识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改进,但其功能却始终如一,那就是育人,培养具有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人,落实到具体就是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道德的人。对于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首当其冲的应是历史学科教育。因为历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教育是传载历史知识、发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它比其它学科的教育更重视人类社会的客观进程,更能够影响人类的发展,更能促进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养成。历史的传承功能决定了历史的教育价值。
  
  一、公民意识的涵义
  
  对于公民意识的理解有很多种说法和定义,但主要意思大体相同,主要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简单来说就是公民对公民身份、权利与义务的自我认同。它主要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国民意识、公正意识、团结合作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宠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可见,公民意识教育已被提到日程上来,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二、公民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历史学科是一门教人做人的人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生动的教材,是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不二法门。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得好:教历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它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的素材,重大战争的胜利能够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杰出人物的成功可以从其身上得到鼓舞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公民意识教育在历史学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国民意识公民是国家的公民,只有存在于国家之中才可称其为公民。公民身份不能脱离国家而存在。而国民意识教育就是使公民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组成部分,自觉维护国家权威、国家利益、国家荣誉、国家安全是应尽的义务。只有对本国公民身份的自我认可,才能够热爱自己的国家。对于中学生来说进行国民意识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因为只有了解祖国、认识祖国,知道祖国的发展历程,才能热爱祖国,才能逐步形成国民意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历史教师的努力和引导,使学生对国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是一个教育、灌输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全方位的了解祖国,了解国家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国家,培养国家民族自豪感。
  
  (二)公正意识
  
  每学生都是社会的成员。作为社会公民,应有社会公正意识,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学习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公正意识。中国历史上进行过很多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更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结果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清明盛世。从世界范围看,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就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二战后第三世界崛起,提出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大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追求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是世界人民的永久性目标。这些都是要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得到培养的。
  
  (三)团结合作意识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之间的团结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精神与共同遗产,使汉族与少数民族更加团结,共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种团结合作不仅包括本民族、本国家内的团结,更要注意的是国际上的合作,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每个国家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国家的发展需要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两次世界大战的告捷,都是各反法西斯国家之间团结合作的结果。虽然其过程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上反映了世界人民提倡团结、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这些都是只有在历史课堂上才能深刻领悟的。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公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一)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对于我国儿童来说,18岁以前大多都在学校接受教育,自然课堂教育就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大量的历史素材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在中国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灿烂辉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在学习世界史时,可以让学生树立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世界观,体会全球人民的共同意识。对于历史学科教育,目前教科书中公民教育的内容还远远不够,因此课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人文、乡土都是历史教师应该开发的教育资源。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直观的教育较书本来的更有效。
  
  (二)受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公民意识的提升。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受到教育与主动教育相结合,给学生创造培养公民意识的良好环境,以致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公民知识,从主观意识方面,塑造公民人格。公民意识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创设师生和谐的民主教育环境。课堂是社会的缩影,课堂上的平等和谐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做到积极主动地自我提升。
  
  (三)观念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不仅是一套理念,更是一种操作的过程。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观念教育,更需要实践。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公民知识及公民事迹是一种观念上的教育,是进行实践的理论基础,是开展公民行为的历史依托。真正做到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是需要实践的。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历史小活动,将公民教育的阵地从历史课堂转移到现实社会,利用历史的深厚底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建设中去。在历史纪念日或历史人物的故乡,开展一些历史宣传活动,在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态度与能力,从而树立良好的公民责任心与义务心。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怎么能让这面镜子更加明亮,更加清晰,是要靠历史教育工作者来实现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承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创新意识,真正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将公民意识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载体,公民教育是历史教育的延伸,历史教育可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历史教育的普及。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历史教育服务现实的功能才能够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