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应用跨文化意识感知委婉语的语用技巧的必要性
导读
使用委婉语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也能反映个人的品格、风度,在汉语委婉语中,仅仅是谐音、语序等等的小细节,都成为对其把握、理解的难点,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语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交际得以进行.
一、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出现的情形及使用的社会心理
(一)主要情况.
1.表述违背中国人趋吉避祸心理的内容时:中国人自古形成一种趋吉避祸的心态,人们的心里会很忌讳某些事物、事情,如“死亡”、“疾病”、“身体缺陷”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人通常会委婉地进行表达。2.表述让人觉得粗俗、不雅、不洁的东西时:与排泄相关的事物,都会让人觉得肮脏、不堪,人们都会使用委婉语来代替。如:①不好意思,我去一下洗手间。②我去厕所办件大事。③他正在厕所努力呢。这种自然的新陈代谢的人体机能因为脏、臭而不愿被人们提及,相关排泄的词语还有:如厕、内急、解手、方便、嘘嘘、办公、唱歌、一号等〔4〕299-301。
(二)社会心理。1.出于避讳、礼貌的需要。使用委婉语是回避禁忌的需要。“委婉语正是通过婉转表达在听者身上产生愉快的效果,让听者收益,达到礼貌的目的。我们可把使用委婉语达到礼貌的目的看成是下列过程,更一目了然。委婉语(委婉表达)———听者愉快的效果———听者受益———礼貌”〔5〕。出于避讳和礼貌的需要是使用委婉语最重要也是占最大比重的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受话者产生积极的话语心态,达到避讳、礼貌的目的。2.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所谓“自我保护”,就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竭力在语言表达中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持自己的尊严,不用粗俗字眼或表达法谈论有关事物,尽量用‘好’的字眼来描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5〕。3.出于即时语境的需要。“William Hanks指出:‘意义源于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囿于语言本身’”〔6〕。在使用委婉语的时候,即时语境起着重要而又灵活的作用。它会与即时语境相摩擦出其即时的委婉义,运用十分灵活。例如你家里开着窗户,客人说:“今天可真冷啊!”客人并不是在告诉你天冷这个事实,实际上是在委婉含蓄地暗示你把窗户关上。
二、对“委婉语”、“跨文化交际”的界定
(一)委婉语。委婉语正好和贬义词相反。人们不是最大限度地扩大一个词的不愉快方面的联想,而是尽力净化这个词带有损害性的情感联想’”〔2〕。
(二)跨文化交际。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3〕。现今,经济发展迎来“汉语热”浪潮,人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渐之高涨,当外国人的汉语水平达到中、高级的时候,对汉语委婉语的了解和学习显得尤为必要。
三、汉语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作用。1.体现礼貌原则。“Leech(1987)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另一语用原则———礼貌准则(Politeness Principle),包括六项,即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7〕。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抬高别人,把自己摆在一个偏低的、不伸张的位置。而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对委婉语的使用恰恰是遵循了这种礼貌原则。如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说“没有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一点小事,举手之劳”等,体现了慷慨准则;用“靓”、“佳人”、“水做的”、“仪态万方”等词语含蓄地赞美女性容貌之美,体现了赞誉准则;用“过奖”、“不才”、“献丑”、“哪里”等词语进行自谦,体现了谦虚准则。2.实现交际功能。首先是避刺激、趋安慰。禁忌产生了委婉语,而委婉语代替所要禁忌的语言,人们通常使用委婉语来回避禁忌。其次是减粗俗、趋文雅。人们普遍认为,使用委婉语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也能反映个人的品格、风度。再次,使语言具有距离美。众所周知,人们使用委婉语的目的主要是把那些忌讳的、粗俗的事物用委婉的、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求最大程度地减少语言可怕的、令人恐惧的一面。
(二)消极影响。1.汉语谐音及语序导致的认知障碍。汉语遣词造句方式多种多样,在汉语委婉语中,仅仅是谐音、语序等等的小细节,都成为对其把握、理解的难点。例如“气管炎”谐音“妻管严”,利用发音上的类同来委婉含蓄地表达妻子对丈夫的严格约束。一般都说“他是气管炎”而不说“他怕老婆”,一是维护了男性的面子,二是这种谐音委婉含蓄地把这个客观事实贬义的一面给消磨掉了,使其更加圆滑,容易被接受。再来看看语序变化的例子,我们说一个人升官了,在饭桌上,总结了他喝酒的“四项基本原则:一般不喝酒,不喝一般酒,酒不一般喝,喝酒不一般。”在这里“,‘一般不喝酒’显示尊严;‘不喝一般酒’表现档次;‘酒不一般喝’突出个性;‘喝酒不一般’展示品格”〔8〕。
用四种不同的语序,委婉、间接地表达了其喝酒的原则和为人作风。这些委婉的说法形象生动,但是对社会、语言文化背景相异的外国人来说,这又是他们难以理解的。所以造成了他们对汉语委婉语的认知障碍。2.汉语委婉表达导致语意模糊。“语言的模糊性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可能会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会成为导致交际失败的‘缺陷’”〔9〕10。而有些汉语委婉语是通过模糊语意来发挥其功效的。3.在接触汉语委婉语的过程中导致某种程度的文化休克。“‘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一词系Oberg于1960年在他的一篇学术论文中首次使用,概括种种跨文化不适应症状,之后广泛流传,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词汇”。文化休克的某些表现为:“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外国人在接触汉语委婉语的过程中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文化休克。
四、合理使用汉语委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一)利用语境进行分析
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叫社会现实语境)”〔9〕302。应用语言学家弗赖斯的主要看法是“:语境是人们生活的经验,不是一般的、零碎的经验,而是完整的生活经历,或者说人们的生活模式;任何语言都不能与使用该语言的人群的完整生活经历分割开来”〔10〕。换言之,这里的语境主要是指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客观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具象的可感知的客观因素,也包括交际参与者的身份、修养、职业、处境等抽象主观因素。“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语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交际得以进行,交际过程中语言选择要与语境相适应”〔11〕。
1.客观因素。 1)场合。在跨文化交际中合理使用汉语委婉语要充分考虑交际进行的场合。如在公共场合,某人想要去上厕所,不直接说“我想去上厕所”,而用“我去一下洗手间(化妆间)”来代替;当某人在公共场合被问及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好恶的时候,如果很厌恶,不直接说“我讨厌……”,而用“我还没有适应……”等委婉含蓄的句子来代替。2)对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合理使用汉语委婉语要充分考虑进行交际的对象。如性别的区别对委婉语的使用有较大的影响,一般女性使用委婉语的频率比男性要高,对女性使用的委婉语也高于男性。如对女性的,来月经婉称“亲戚来了”、怀孕婉称“有喜”、肥胖婉称“丰满”、乳房婉称“苹果”等;对男性的,生殖器官婉称“命根子”、丑男婉称“青蛙”等。
2.主观因素。1)身份。在跨文化交际中合理使用汉语委婉语要充分考虑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如,某人和爸爸妈妈在餐厅吃饭,要接个电话会直接接起,但是和不太熟悉的朋友一起时,要中途接个电话就要说“失陪一下”。在不同身份的人面前,语言的使用也会有区别。2)职业。在跨文化交际中合理使用汉语委婉语要充分考虑交际参与者的职业。如“著名演员新凤霞在她的回忆录《艺术生涯》中提到旧时代戏班的忌讳。她那戏班对五种动物实行‘塔布’———不能直叫这五种动物的本名,叫了本名,就要受处分……老鼠得叫灰八爷,刺猬叫白王爷,蛇叫柳七爷,黄鼠狼叫黄大爷,狐狸叫大仙爷。……旧时代的戏班最忌讳‘散’字,因为散班是戏班里最大的灾难。凡是与‘散’字同音的,也必须用别的字代替,比如雨伞,因为‘伞’字与‘散’同音,得叫雨盖、雨挡、雨遮、雨拦”〔12〕。3)处境。在跨文化交际中合理使用汉语委婉语要充分考虑交际参与者的处境。如朋友因为生意失败陷入了困难的境地,那么在谈论到此事的时候,往往不会说得很直白,可以说“出现变故”、“有些闪失”等来代替。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语境引导人们合理、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委婉语来进行表达。再者,语境对委婉语也有解释的作用。交际离不开语境,利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