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育社会学对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帮助
最近,人文学院哲学社会学系部分教师对华东地区部分高校马列课(主要是哲学课)的教改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帮写毕业论文并且派人参加了今年署期由国家教委主持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马列(社科)部主任讲习班.通过这次调研,总的感受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马列教育非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加强对学生进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马列课教改的新举措,提高针对性、应用性,向应用哲学发展是高校哲学课教改的新动向。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马列教育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马列课遇到的挑战也就是社会主义遇到的挑战.要深刻认识高校马列教育的新形势,明确马列教育的新任务.不要以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列教育可以淡化,恰恰相反,这一教育非但不能淡化而且应该加强,否则就难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间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设想一个具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一个先人后己奉公守法的人,是绝不会干出贪污腐化,违法犯罪的事来的.国家教委有关领导指出,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三观问题,务必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解决三观问题这是抓住了间题的根本,这是治本。
青年学生,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和历史重任,加强马列教育,就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代新人。最近国家教委有关同志在谈到学校教育改革时提出应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是十分正确的。我们不必对马列教育的现状持悲观态度,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估计持悲观态度,不要把青年学生说成是政治冷淡主义。事实上青年学生是积极向上的,是要求进步的。关键在我们马列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是否做到了象有的高校提出的对马列要真信、真教、真学、真干,即所谓的“四真”。学生反映,有些教师对学生政治要求过低,甚至担心有些青年教师教不好马列课.加强马列教育要齐抓共管,不仅马列教师要做到四真,而且学校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在这方面,华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每个马列教师都担任学生班主任,而且其他专业的教师也担任学生班主任,以补马列教师人手之不足.学校不再安排其他专职班主任。因此,他们除了上课,还要负责对学生的管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
中南民族学院等高校的做法是,学校党委书纪、宜传部长都是兼职的马列教师,等等.加强马列教育要在效果上狠下功夫,不能搞花架子,搞假大空。要进一步探化马列课教学改革,克服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以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指针,不说大话套话,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分析所遇到的问题,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国家教委社科司的负责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离开了科学性就不能取得它应有的效果”,“必须在科学性上狠下功夫”。加强马列主义教育并不是学时越多越好。要贯彻小平同志“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主要在于练内功。国家教委社科司的负贵同志说:“所谓梢,就是在内容上要精炼,精也就是管用的问题。不能离开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同题.”国家教委最近对高校马列课的教学时数作了新的规定,由91年2号文件规定的280学时压缩到200学时。
二、对学生进行特色理论教育是高校马列课教改的新举措由国家教委主持召开的全国高校马列(社科)部主任暑期讲习班的一个主要精神就是对学生进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这是马列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最近,中宜部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简称《纲要》)为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的特色理论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材料。哎纲要》中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提法说明,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就不能不讲邓小平的特色理论。
众所周知,讲马列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词句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年毛泽东的一些论断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发展,要与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而邓小平的特色理论是这一结合的产物。因此,学习邓小平的特色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的实际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样认识间题,并不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的特色理论对立起来,事实上,它们是写在同一面旗帜上的三句话,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对学生进行特色理论教育的形式,既可以将邓小平的特色理论的内容分解到现有的各门政治课中去,也可以将特色理论讲成一门专门的课程。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已经或者正准备这样做。上海社会科学院率先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同时在社会上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复旦大学已经把特色理论开成了一门专门的课程,并合作编写了相应的教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程》。该课程3学分,据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反映,学生普遍欢迎,讨论问题十分热烈。华东理工大学则准备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代替“社会主义道路研究”课(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总之,对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马列课教改的新思路、新举措,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学习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针对性、应用性,向应用哲学发展是高校哲学课教改的新动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论文发表中心也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哲学本身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问,一直高高在上。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反映,学了哲学,虽然懂得了一些大道理,但总觉得在实际中用不上。这也反映了我们哲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我们只是注重讲清大道理,而对于如何运用这些大道理去指导实践,则做得不够。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哲学应当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哲学的改革必须与这一实际结合起来,哲学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但如何结合,如何服务呢?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高校在教改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向应用哲学发展,这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教改的新动向。
在这方面,苏州大学的老师们已经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一方面在本科生中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课的教改,同时在哲学专业研究生中开辟了管理哲学、经济哲学和发展哲学的研究方向。从事管理哲学研究的老师认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出路何在?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进行理论研究的改革?现在已给广大理论工作者带来严重的危机感。哲学这一悬浮在半空中的意识形态应当‘下凡’。管理是我国最具普遍性的实践,使两者有机结合,建立管理哲学,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管理哲学可为管理现代化提供灵魂和指南—科学的管理观。”研究经济哲学的老师介绍说:“经济哲学是一门亚待开拓的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这门学科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与经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关于经济实践领域的理论化系统化的部门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可以说就是经济哲学。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就是哲学和经济学合流,亦即他的经济哲学思想的产物。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当代中国最富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经济哲学思想,必须予以认真研究。”“经济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中介,对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中物的间题和人的问题作出理论的概括和科学的说明。
它要从整体鸟瞰的视角,运用科学的抽象分析法,对社会经济形态演化规律作出理论的概括和哲学的说明;要从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研究经济发展和人类太身发展的关系问题;要研究经济活动的主体及其各自的利益关系,揭示出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利益的获得途径和利益的协调机制,要研究经济与政法、文化教育、环境等的关系,要揭示科学的经济方法论等等.研究经济哲学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按科学办事的自觉性,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能为企业家和经济实务工作者提供正确理论的指导,有利于人们的科学经营和科学决策,搞活企业;三是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更为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促进哲学和经济学的发展。”搞发展哲学的老师则认为:“发展间题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之一,并已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间题。在国外,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各个领域对社会发展的道路、棋式、途径、时间等间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发展理论。
哲学家们则进一步考察各种发展理论的方法、理论前提和文化前提,并形成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批评理论,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国内,许多学者也开始就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主要围绕着“单一与多线”、“公平与效率”、“实然(真理)与应然(价值)”间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本研究方向依据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文往理论”探讨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化所具有的历史地位,研究中国在现代化时空坐标中所处的位置,考察在一体化和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途径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对于全人类发展的意义。”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