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学分制后本科生大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教育论文范文写作
摘 要: 为了解高校实施学分制后本科生大课堂教学的现状,采用无记名形式对大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学生对大课堂教学模式是不满意的。文章对此进行深入、多层面的分析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 教学现状; 大课堂; 调查; 学分制
近年来,各高校先后改学年制为学分制。学分制的主要特点是: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空范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等[1]。要实施学分制就要满足这些特性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学校能开出更多的、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这好比超市购物,超市必须提供品种、系列齐全的商品,才能满足不同品味的顾客购物的需要。而我国高校在扩招后,教师资源普遍处于临界状态甚至是超负荷状态,数量不足,且年轻教师居多。为了充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其中最主要的作法是提高生师比,加大教师的教学量”,[2]因此,各高校普遍采用大课堂教学形式。于是,传统的30人小班课堂被100人、120人甚至150人的大课堂所取代。本文所定义的大课堂正是指这种多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学习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
那么,目前大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呢?教师与学生对大课堂教学现状是如何评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实施学分制的本科生大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过程
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70份,回收有效问卷54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2%。调查对象是我校实施学分制的2002级本科生,调查人数占2002级本科生人数的14.22 %,调查采用在大课堂(100人及以上组合班)上统一发放问卷,统一回收的方式,样本构成涉及经、管、文、法、工等学科门类的公共选修课和网上选修课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本次问卷主要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互动三个方面来考察大课堂的教学现状问题,具体内容见表1与表2。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水平
在表1中,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总体上的评价认为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占72.68%,“差”的占3.28%。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总体上的评价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占89.07%,“差”的仅占2.00%。调查表明,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说明从总体上讲,教师队伍的素质还是高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教师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思想观念还是普遍存在的,以致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速度与学生的呼声不相适应。
2.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
学生对目前的大课教学模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仅占39. 89%,“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占58.94%,见表1第(6)题,说明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大课堂教学现状不太满意。那么大课堂教学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如何呢?根据表1第(8)、(9)题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大课堂教学较好的教学媒介是“多媒体+板书”(72.31%),对“手写板书”和“全部用多媒体”并不看好。认为较好的教学方式是“讲授+案例”(52.64%),对完全用“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也不看好。
根据与学生座谈沟通了解到,同学们认为大课堂中存在“听不清”、“看不见”两大问题。由于教室空间大、人数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因素也多,教室后排的同学时常是听不清;而现在的学生视力均较差,看不见黑板上的板书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全部用多媒体又过于呆板,尤其是遇到需要教师推导的公式、需要演算的内容用多媒体并不理想,因此,学生们认为“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方式比较好、比较灵活。对照表1中的(9)、(10)两题,不难发现学生期望的教学方法与目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半数以上的教师采用了“讲授+案例”的教学方法,而“讲授法”依然占了35.34%。而在教学媒介的使用上,多数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
3.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程度
问卷设计时对什么是教学风格下了一个定义,意在先解决认识问题,然后讨论教学风格的影响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对“教学风格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个性化了的教学艺术”这一定义持认同态度的占81.61%,强烈反对的占2.37%,见表1第(3)题。这说明学生认可的教师的教学风格因人而异。实际上,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师自身的素质、人格魅力、学术水平、教学基本功相关。这是一种很难用量化指标来公平衡量的综合量值,同时又是学生在选课、听课、评课中十分注重的一个参数。
在讨论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的影响程度时,学生认为“非常大”的占68.63%;认为“基本不受影响”的占7.24%。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率在“51%-80%”的占39.90%,“高于81%”的占37.52%,见表1第(4)、(5)题。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教学风格与教学水平不仅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对同学们安心上课、集中注意力等方面产生直接的作用。例如,教师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生就认为教师具有亲和力;教师为人师表、仪表端庄、气质高雅,就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教师求实、求真、严谨治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凡此种种,教师授课也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反之,教师在学生心中没有威信,甚至造成严重的对立,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要打折扣。
4.对教师的压力与挑战
调查表明,尽管有69.58%的学生认同“讲授法的优点是能控制课堂,学生虽然被动,但能学到知识;大课堂做课堂讨论,存在参与者学到了知识,未参与者受冷落、浪费时间的现象”。但是,依然有61.02%的人喜欢讨论课。那么,讨论课在大课堂教学中占多大的比重呢?其现状是绝大多数的教师在大课堂教学中不用或很少用,且少数采用的教师其课堂讨论的学时也只占总课时数的10%左右。来自学生方面的调查表明,有77.68%的学生认为案例讨论课时占总课时的15%-30%比较合适。说明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欲望,并希望能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锻炼。而要增加讨论课的课时,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现在高校理论课的课时已压缩得很少了,可教科书是越来越厚,知识容量越来越大,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时间本来就很紧张了。因此,在总课时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讨论课的比重,必然要求教师有更深的功底驾驭教材,充分备课做到“精讲”,甚至要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挤出时间“多练、多讨论”。而讨论课的课前准备也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让教师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而且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似乎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二)学生方面
1.关于逃课与坐堂逃课
根据三峡大学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规定:“任课教师应按正式下达的班级学生名单或选课后的组班名单对学生进行考勤,凡无故旷课达3次及以上的学生,取消其考试资格,该门课程成绩记零分,教师可实行包括点名、抽查、提问、小测验等多种考勤形式。”同学们戏称为是教师约束学生的一个杀手锏。
这个杀手锏的使用,比如点名,会使部分学生不得不来上课。但是,大课堂上课,学生人数多,老师不可能每次都点名,因此,逃课的同学相对也多。调查结果表明,有8.56%的同学经常逃课、66.12%的同学偶尔逃课、未逃课的同学只占22.95%。还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使是来到了课堂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当不想听课时,有10.20%的同学选择看课外书,6.19%的同学选择听音乐,26.96%的同学选择做其他作业,34.61%的同学选择睡觉,这就是所谓的坐堂逃课现象。
面对逃课与坐堂逃课的现象,教师使用“点名”这个“杀手锏”是否会促进课堂出勤率呢?调查结果表明:32.24%的同学认为点名会促进课堂出勤率,51.37%的同学认为作用不大,15.30%的同学认为不起约束作用,见表2 (7)题。调查还表明,有40.98%学生认为课堂效果不好是逃课的主要原因;另外,学校组织的活动有冲突占16.39%,生病占6.38%,懒占9.29%,其他原因占9.65%。由此可见,除了教学效果外,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教学活动发生冲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为了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多数高校都实行了全日程排课。以致学校或各学会组织活动时很难避开上课时间。当把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摆在了大学生面前时,同学们选择的关键点是课程的重要性与难度、教师的水平与严厉程度。当认为参加活动更能学到知识或更有意思时,便会毫无顾忌地选择去参加活动。
2.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
调查表明,有55.01%的同学一周内总共用在学习上(包括所有课程及课后)的时间达到41小时以上,有32.05%的同学达到31-40小时。一周中七个晚上花在课外看书学习上达到6-7个晚上的占7.20%,4-5个晚上的占29.96%,2-3个晚上的占42.81%,见表2第(5)、(6)题。若按课内平均周学时为20来推算,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课内学时与课外学习时间之比达到1∶1;约有12.20%的同学课内学时与课外学习时间之比低于1∶0.5,说明至少有4成的同学课外学习时间投入不足。
(三)课堂方面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还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不仅与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以及环境因素相关,而且与互动过程的能力匹配相关联。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复杂或选择的案例综合性过强,就有可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使参与意识削弱。如果问题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