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范文:《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摘要: 笔者对现代化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较高的水平状态,是教育的整体转换,其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同时指出,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培养人的现代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民化、终身化、开放化。
关键词: 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 概念; 基本特征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教育现代化对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教育现代化的概念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至今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教育事业是一项宏伟的极其复杂的事业。发展教育事业,仅凭书本结论、朴素的经验,甚至长官意志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有理论指导和宏观视野。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深刻的。因此,探讨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变化、发展总体上是要受到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制约。因此,我们探讨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必须首先探讨现代化的概念及其特征。国际上,现代化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首次提出现代化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赫尔( John W. Hall)和赖肖尔(EdwinO Reischauer)1960年8月底在日本箱根举行的近代日本研究会议上。此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探讨现代化理论,突破了现代化理论的西化特征,转向了现代化研究的多元模式。在我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且成为当时研究的热点。当时一些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今天,我国正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那种在理论上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的观念显然已过时,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概念正在形成。但是,“现代化”一词的涵义究竟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对现代化概念的研究作了四个方面的概括:第一,现代化是指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特定的国际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第三,现代化是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第四,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同时也包括文化和精神发展,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上述四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阐述。可见,现代化过程具有多层面性,既有政治层面、经济层面,还有人的思想行为模式层面,即人的现代化层面。
李秀林等学者在《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一书中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认为现代化包括社会各个领域,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际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文化教育现代化等等。同时指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社会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李秀林等同时对现代化特点进行了概括: (1)在经济方面,现代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 (2)在政治方面,现代化是由专制制度、过渡型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变; (3)在组织方面,现代化是由单一性的、不分化的社会组织向结构多样、功能专门的组织转变; (4)在观念方面,现代化是由宿命论、迷信向理性化、知识化转变; (5)在活动方面,现代化是由压抑人的潜能向解放人的创造力和开发人的潜能转变; (6)在交际方面,现代化由封闭的、地域性的人际关系向开放性的、全球性转变; (7)在生活方面,现代化由以农村为主体向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中心转变; (8)在能源方面,现代化由以有生命动力源泉为主向以无生命动力为主转变; (9)在环保方面,现代化由顺应自然条件向改造自然环境和与自然界实现协调转变。他们还认为,社会现代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应当是人。因此,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不仅要建设一个适合于现在人们生存的世界,而且建设同样适合于未来人们生存的世界。
总之,关于现代化概念及特点的论述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综合这些观点,可以形成如下几点认识。首先,现代化是指一种水平或已达到的状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以及相应的民族心理所达到的一种状态。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其次,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指落后和不发达国家赶超先进、发达国家,不断获得发展并具有现代化社会特征的过程。再次,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整体的综合的发展过程。包含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中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是前提和核心。
二、教育现代化的概念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概念,是前些年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的从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来考察,有的从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不同侧面来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顾明远教授在1996年提出,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的主要特色或标准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满足全民学习需要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教育民主化与平等化;二是教育的终身化;三是教育的个性化。张人杰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应以社会现代化的“五化”(民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科技化、国际化)为大方向来规范和界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自身必须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人本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科技化、教育国际化等。储宏启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教育形态的变迁是指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变化、演进过程,主要是指教育结构(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结构、课题结构等)分化和教育功能增生、改变的过程。
教育现代性是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性质,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特征[1]。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一方面具有现代化的共同属性,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对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认识:
第一,正如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以及相应的民族心理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状态一样,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较高的水平状态。教育现代化不是一种纯形式的东西,而是表明教育发展达到的较高水准。而且,这种水准是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以及相应的民族心理相适应的水准。同时,教育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教育现代化水平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认识和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概念,既需要从纵向方面追踪其全程,又要从横向的方面总揽其全局。从纵向看,教育现代化具有历时性,表现出发展阶段性。从横向看,教育现代化同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是紧密联系的,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表现出不平衡性。
第二,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的整体转换。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现代化,它的目标和内容涉及众多因素。从教育的内部来看,既包括构成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如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方法、教育思想观念、办学条件、学校管理等等,又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本身的现代化,如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从教育的外部来看,包括教育的决策和发展战略、教育环境、教育投入机制、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协调与平衡等。当然,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内外部的各方面不可能绝对整齐划一,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第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和前提,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因素。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现代化。美国学者A.英克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2]那么,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答案只能是教育。马克思早就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3]许多研究和实践也表明: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现代性的首要因素,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现代性品质的转变,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社会化和文化化,获得特定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品质和精神素养。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培养人的现代素质。
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对教育现代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必然导致对教育现代化特征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前面对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人的现代素质
培养人的现代素质或者说培养现代人是教育现代化首要的基本特征。如果不能培养现代人,就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或教育现代化。一般认为,人的现代素质是指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的身心结构要素及其较高层次的发展水平。那么,它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素质呢?对此,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王策三、黄济主编的《现代教育论》提到的观点比较全面和丰富,具有权威性和时代性。他们认为, 21世纪,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可概括为更富创造性、更加成熟化、更有适应性、更具个性化。更富创造性表现在创新意向、冒险精神、开拓能力、批判精神等方面。更加成熟化表现为更加开放化、更具相容性、具有系统观、更认识和了解自己等方面。更具适应性表现在更强健的体质、主动适应变化的品质、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更健全的心理等方面。更具个性化也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实践已表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化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