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金融学论文格式、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金融科技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

日期:2025年01月28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4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2501221555559663 论文字数:32522 所属栏目:金融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金融科技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途径,并提出研究假设,其次选用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SBM-GML方法和文本分析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金融科技指数,建立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自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经济逐步迈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中,较为显著的特点是,经济转变为中低速增长,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式依靠自然资源型的发展逐渐转变为集约型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新经济形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地位愈发重要。由此在宏观政策层面,我国立足经济新发展阶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新性的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把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故围绕新发展理念,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均积极行动起来,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和政策手段,在行业层面,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企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中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并推动传统高耗能污染行业进行转型升级。特别的,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隆重宣告我国将于2030年达成碳达峰,2060年达成碳中和这一“双碳”目标,并在2022年10月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绿色低碳发展置于更高的战略性地位,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绿色因子比重正快速提升。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多种可以直接衡量经济发展效率的指标,并且考虑绿色发展、能源等因素之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指标可更好衡量我国当下的绿色发展效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硬件基础,而当下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化经济形态的发展更加速了金融科技同经济生活的融合。同时,在政策层面,我国于2020年正式将数据这一要素归至基本生产要素范围之中,强化了数据和科技在各行业之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中央历次全会以及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均对发展金融科技,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点部署和具体安排。故基于现实发展和政策层面,金融科技在行业运用和经济生活发展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金融业作为实施诸多战略性政策的关键节点和资金中转站,必需要发展金融科技,以借助这一新型发展模式转变原有运行机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重点优势产业的效率,从而更有利于各项政策的实施精准度,最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效率提高。

金融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金融科技相关文献回顾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学术研究中,对于金融科技的定义方面,虽有学者认为金融科技这一概念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难以去准确定义(何平平等,2019)[1],但是当下已逐渐达成共识。金融科技一词可最早追溯于1972年,ABRAHAM BETTINGER 基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兴起的时代背景,将金融科技视作计算机信息专业技术与现代银行业相结合的产物[2]。在现代,金融稳定理事会 (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简称 “FSB”) 于2016 年[3]发布的报告从广义角度对金融科技进行定义,该报告主要基于金融服务角度,认为金融科技从金融服务中衍生出来,并对原有的金融服务流程模式及金融服务供给者产生深刻变革。进一步,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在2020年[4]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更加广泛深刻的对金融科技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在这一报告中,金融科技被定义为是一种新型的金融产品、业务模型及全新应用,以现代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并推动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和服务模式持续优化。此外,部分学者有如下观点,GOMBER P.et al(2017)[5]认为金融科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并与传统借贷、支付等金融服务相连接的新型中介服务模式;黄靖雯,陶士贵(2022)[6]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基础与运行模式而得出金融科技的典型特点;刘少波等(2021)[7]从技术层面、公司层面、宏观角度、商业模式、作用机制五个维度综合定义了金融科技;董贞良等(2021)[8]将金融科技生态圈这一概念纳入到了金融科技的内涵之中。综上可得,金融科技是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并可融入到日常生活,商业运行,政府决策等方面,创造新型生产方式的一种金融服务技术的创新。

在金融科技指数的测度方面,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中有三类方法,第一,选取多个客观的经济子指标,并区分不同层次,最终运用熵值法测算出金融科技指数。吕承超,何加豪(2023)[9]通过构建金融科技产业、金融科技应用、金融科技生态三个一级指标体系,以及在二级指标体系中选取多个子经济指标,最终运用熵值法构建出综合的金融科技指数;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金融科技的概念界定

金融科技,通常被视为金融与科技的交汇点,描述了企业家将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或金融家将科技引入金融体系的一种手段。这与我国早期提出的“金融+互联网”或“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所呼应。然而,有观点将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混为一谈,认为互联网金融涵盖了一个从传统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和市场,到非银机构和金融服务产业的广袤范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金融等同为了金融科技。然而,此概念将金融科技的某一细分领域与金融科技本身相混淆,同时互联网金融更多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而存在,并不能完全揭示金融科技的本质与内涵。在当下,对于金融科技较为准确且运用广泛的定义由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在这一基本定义下,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形成,由此对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并提供了新型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产品交易新模式。但是,尽管此定义将科技进步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同时并阐明金融科技带来的变革结果,但并未说明技术进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基本机理,以及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创新之间的根本差异。因此,这一定义并无法精确阐明金融科技的内在本质。故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对金融科技的定义进行重新阐述:金融科技以信息技术进步为基础,借助新型基础设施为重要传输通路,从而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获取成本的优质目标,并最终为客户提供精细化和具备高价值的优质金融服务,以形成普惠化和智能化的新型金融业态。

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扩展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内涵。TFP主要关注在生产过程中,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即未被现有生产投入完全解释的部分。因此,TFP的水平取决于生产中投入的使用效率和强度。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则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具体而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为实现这一目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考虑了绿色发展质量、能源消耗等生态环境指标,并在原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框架下进行了优化改进。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金融科技相关理论

(一)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探讨金融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包括麦金农和E.S.肖。他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同时,金融业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从而可有助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实体经济基本盘的稳固与发展会促进金融业的繁荣,开发更多金融客户群体,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在这一基本核心思想之上,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深化论应运而生:金融抑制论认为,部分金融体系不完备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国家,特别在新兴市场,会采取资本管制、限制货币自由可兑换等金融强监管举措,由此降低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使得金融定价机制无法反应金融工具真实价值,阻碍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由此金融业无法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财富保值增值的最终目标,进而阻碍实体经济运行;而实体经济受限也会减少对金融业的资金供给,导致金融产业的萎缩,就此形成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共同衰退的恶性结果。而金融深化论则提出,完善的金融法制建设与全面适当的金融监管体制会促进金融业的合规与健康运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提升金融行业整体服务能力,从而为实体经济领域提供更多支持;进而实体经济的增长也会为金融产业带来更多金融服务群体,拉动其业务总量与质量同步增长,最终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同高质量发展。总体来说,金融科技的发展引发的金融体系的深度变革和进步,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从而实现金融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还有助于实现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标测度与模型构建 .................... 24

第一节 金融科技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24

一、金融科技指数的测度 ........................ 24

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25

第四章 实证分析与检验................................... 32

第一节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32

一、变量说明 ................................... 32

二、描述性统计 ....................... 34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47

第一节 研究结论 ............................